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核心是中國承諾在2017年186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和服務規模基礎上,在2020和2021年增加自美進口2000億美元,對中國而言,這樣巨大的採購規模,意味著未來兩年每年增加數倍農產品和能源採購。外界質疑採購目標過高,並不容易實現。
貿易協議中明文指出,「雙方認識到,美國生產並能夠供應品質高、價格競爭力強的商品和服務,而中國需要增加質優價廉的商品和服務的進口,以滿足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中國基於2017年的水平承諾增加購買美國產品,其中包括524億美元的能源出口、320億美元的農產品、777億美元的製造業產品和379億美元的服務。
外界最關心美國農產品,協議列明中方在未來兩年內,應確保採購32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今年採購125億美元、明年採購195億美元。範圍包括肉類、家禽、海鮮、大米、乳製品、嬰兒配方奶粉、園藝產品、動物飼料等項目。
美國《紐約時報》質疑,儘管美國企業和農民會對這些承諾感到滿意,但中國僅同意在未來兩年進行採購,對之後會發生什麼並不清晰。協議中說,兩國「預計」增加購買量的「軌跡」將持續到2025年,未來落實情況仍有待觀察。
另外,購買清單還留下了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大豆等產品,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現有合約將如何處理?中國可能把其他國家的採購額轉移到美國?如果國內需求不存在,它能從這種承諾中脫身嗎?是否會扭曲大宗商品市場?
大陸副總理劉鶴強調,美中貿易談判過程中有兩個重要條件,第一是不傷害到第三方,第二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則;企業將根據需要,根據市場供需進行進口,進口後要面臨消費者的檢驗,因此,整體而言不會影響到第三方利益;也並不是任何國家想出口多少就出口多少,而是要展現出產品的競爭力。(記者/許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