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的情況下,大陸經濟現在只能靠自己(內需)。而要擴大內需,需要政府、民間投資,最終還要民眾肯花錢,擴大內需的政策才能運轉起來。
但是,現在放水(資金)的三個管道──貨幣、財政、民間,有的是水太大、水管要破了,有的是水太小,水管沒作用。
投資的第一道水管是人民銀行印鈔票,但即使美國聯準會已經無限制印鈔票,人行也不敢跟進,關鍵是大陸銀行承受風險的餘地已經大大縮小,再放水,就可能引爆金融風險。
根據「東方財富網」的數據,自2011年12月5日開始一連串降準措施後,大陸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準率已經由21%降至12.5%,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準率更由19%降至10.5%。
人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就已經發出警告,去年11月26日公布的《金融穩定報告》就將586家(逾13%)金融機構評為「高風險」,比重超過前年的10%;而且,包商銀行、錦州銀行、恒豐銀行、河南伊川農商行、遼寧營口銀行去年接連發生問題。
因此,人行如果在疫情的當下立即且大規模降準、降息,萬一銀行出現連環爆,後果誰要承擔?
貨幣政策不好用,那財政政策呢?
在大陸中央信誓旦旦要加強投資、擴大內需的情況下,今年1-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卻下降24.5%、基建投資同比下降26.9%,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又比1月份下降27.38%;此外,1-2月工業投資同比下降27.5%。顯然,以大陸財政增加投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貨幣和財政政策都難有效擴大投資的情況下,民間投資成了最後的希望。像是華為總裁任正非已經宣布,今年計畫將研發預算增加58億美元至200億美元以上,以目前匯率估算將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
當貨幣投多了,可能會拉升物價和房價,而財政投資基建可能造成重覆投資、生產過剩,大陸中央怎麼不想辦法協助民企解決貸款難、貸款貴的老問題,把國家資金交給熟悉市場供需的民企,讓他們找出最佳的投資項目?
(記者/宋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