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旺報-綜合報導

2020-04-03・旺報-綜合報導
謹記08年經驗 走出危機靠民企

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陸近期救經濟政策齊出,包含大筆低息貸款紓困與「新基建」等,但也引來再釀「國進民退」議論。大陸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當時就分析,在經濟危機時,政府力量只是讓經濟止跌,真正復甦一定要靠市場力量與社會投資,在措施上激發民間力量,才是走出危機的根本動力。
每逢大陸經濟重大風險,救市措施似乎都難掩這類爭議。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大陸官方重砸4兆元(人民幣,下同)的擴張性經濟刺激計畫,最終卻被詬病資源大多數集中國企,拉抬經濟卻演變成「國進民退」副作用。
尤其民間議論在金融海嘯漸退之後的2009年達到高峰。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原全國政協副祕書長保育鈞就曾說,「國進民退」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去民營化」愈演愈烈。
回顧2009年《中國企業家》雜誌曾針對企業中高層進行調查,當時超過70%的人認為存在「國進民退」。多數受調中高層認為,產業振興規畫和金融體制環境對國企更為有利,是造成或可能造成「國進民退」的主要因素。
甚至不少企業界大佬都表態許多疑慮,包含明明信用良好的民企,卻仍一毛錢都貸不到款;又或當政府砸重金於鐵路等基礎建設時,會否強化國企一家獨大的格局,甚至併吞民企等情形。
從實際案例來看,曾飽受討論的就是東星航空與東方航空的強烈對比。民企東星航空2008年因經營不善最終宣告破產;但同年超鉅額虧損的東方航空,仍能獲大陸國資委70億元注資。更有民企人士比喻「大家都在過冬,國企穿上了厚厚的棉襖,而民企仍是薄衣單衫,這不是要了我的命嗎?」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