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再度倡議「光盤行動」,經營台菜餐廳的台商李翰瑩贊同,珍惜糧食是良好的飲食文化;她說,廚師在設計菜單時,就會綜合考慮菜量和人數,服務員在點餐時也會適時提醒消費者「吃不飽可再加點」,若實在吃不完,餐廳都會提供打包服務。
家傳親子餐廳董事長李翰瑩表示,「打包文化」在台灣、西方都已經是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到餐廳吃飯,如果吃不完都會隨手打包帶回家;在大陸也逐漸形成風氣,像是她在北京約了好友去吃港式飲茶,點菜時經常欲罷不能,在菜單上一直打勾,蘿蔔糕、蝦餃、叉燒包、鳳爪,這時服務員通常會適時阻止,「這樣應該夠了,如果不夠,稍後再幫您加點,您看這樣行嗎?」
文明化 惜食成王道
李翰瑩表示,她的主廚在設計菜單時,除了單點的菜餚,也會針對目前的社會人口形態,設計兩人份、三人份或四人份的套餐,包含前菜、配菜、主菜、主食、青菜、甜點等,讓客人吃巧也吃飽;如果客人結帳時還有剩菜,服務員都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打包帶走。不僅把美食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也減少處理廚餘的麻煩。
李翰瑩表示,80、90年代時,大陸主人請客吃飯時愛面子,總是點了一大桌菜,「最恐怖的,還不是擺了滿滿一桌那種,而是盤子『疊疊樂』,疊了一層又一層,這樣盤底和菜餚接觸既不衛生,而且每道菜只嘗了一兩口,下道菜緊接著疊上來,最後剩了一堆沒吃完。」
「當時沒有打包的觀念,認為請客時剩很多菜,代表主人待客熱情,沒讓客人餓肚子,也顯示主人的財力和身家」,李翰瑩回憶,當時大陸的貧富差距仍大,餐廳、酒樓外面在用餐時間常會聚集很多窮人,拿著大容量的鋼杯,等著客人吃完結帳後,就衝進來把桌上的剩菜一掃而光。
看著大陸的進步與發展,李翰瑩觀察,餐廳裡的「光盤行動」和「打包文化」愈來愈普及,比較熟的朋友聚餐,通常在結帳前就會請服務員來打包;比較不熟的朋友,主人在送完客人離開後,也會交代服務員打包剩菜。
保衛生 倡公筷母匙
不過,打包剩菜,是否會隱藏衛生問題?尤其現在又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剩菜適合打包回家繼續吃嗎?李翰瑩表示,這完全不是問題,因為餐廳現在都力推公筷母匙,每道菜旁邊都會加一雙筷子讓客人夾菜,或是為每位客人準備兩雙筷子,一黑一白,白筷子用來夾菜到自己的碗盤,再換成黑筷子進食。
如果有食客不在意怎麼辦?李翰瑩觀察,「有些主人看到客人直接伸自己的筷子夾菜,會立刻阻止,馬上呼叫服務員多上幾雙筷子,然後拚命道歉是自己疏忽、招待不周,這時客人也會多半知趣地配合使用公筷,既不傷和氣,也保全了衛生。」
(特派員/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