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午後,三個大四即將畢業的女生在北京東單吃哈根達斯,談到即將離開校園,各個都很興奮,一個人拿出手機給小夥伴看她的男朋友照片,大家都誇她眼光太好,選這個家裡有錢不愁吃不愁穿的,畢業就可以馬上去當少奶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另一個說,畢業後無論去哪裡也不要去工廠上班,雖然自己讀的是機械專業,但是對生產事業又髒又亂一點也沒有興趣。第三個索性掀出底牌說,馬上要在西單擺攤,她想要賣小首飾。
對都會小年輕而言,這三個知青可算是代表性人物,大學畢業只有三條路可以選,第一種是結婚,找到好對象,那就一了百了,因為即使自己努力奮鬥,結果也不過就是要有房有車,有人都幫你安排好了,何必自己那麼辛苦?很現實但也很真實。第二種就是先找個崗位幹著,等兩三年存點錢再出來創業,因為在職場太累了,整天加班沒日沒夜,身體都搞壞了,自己做無論如何也是自由的,即使失敗再回老家向父母拿錢或者回去當「村播」也沒關係。第三種就是一畢業就闖闖看,年輕就是本錢,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新個體經濟時代潮流
其實,在李克強總理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前,大陸年輕人想要投身自己的事業,這股勢頭已經不可擋了,有許多學校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建立了「孵化基地」也就是育成創新中心,廣西的賀州學院就是一例,學校的傳媒專業與鳳凰網合作建了大樓,學校還撥了一塊地,分成很多小辦公室給學生創業,大二、大三的同學就會去當地政府投項目,如果成功,就會有5至10萬(人民幣,下同)的創業資金讓他們玩,同學們紛紛以4人一組嘗試,許多創業種子部隊就此產生。
新個體經濟的來源是時代潮流,首先,脫貧致富讓農村經濟起來了,於是許多農村長大的孩子們在外地讀了書,就可以回到老家創業,他們憑藉自己土地生產的作物,加上互聯網和物流的推波助瀾,很快就能夠成立當地的合作社。其次,由於上一代的老人們不再需要支撐孩子的生活,年輕人無所顧慮的可以拚多多。第三,電視媒體鼓勵時勢造英雄,讓年輕人認為自己如果能立個小目標,賺幾個億只是早晚的事。於是,傳統就業和創業的二分法,讓年輕人來選,他們會選擇創業,給自己一個中國夢。只是,要創甚麼業?是個難題。
地攤經濟成真心嚮往
對於沒有甚麼專業能力的年輕人來說,選擇服務業是最簡單不過的。比方說這些年流行的是網路直播,抖音快手小視頻,只要年輕人耍個花樣,就可以在手機上註冊一個完全不需要本錢的帳號,開始自己的小生意,可以甚麼都不賣,每天換不同的衣服在自己的閨房裡面唱個歌,也會有粉絲,也能賺點小錢,等到圈粉夠多,就可以幫人直播帶貨,最多可以提成30%,還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一個網紅坦白的說,他們忙得不可開交,而且大江南北都會有人找他們,很有成就感。
地攤經濟也拉抬了一些人的真心嚮往,還給自己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煙火經濟。朋友圈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傳奇故事,比方90後女子夜晚擺地攤每天賺4千,買了奧迪獎勵自己;大叔創業擺地攤,一天出攤5小時,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城市都紛紛公布一些地段,讓攤主們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擺攤,那些地方不可以擺?「地攤貸」也來了,標榜「純信用無擔保,秒審秒批,最高60萬」,最可笑的是培訓界立刻有了新課程新教學內容:地攤學。
同樣是賣麻辣燙,你這一攤可以拚得過其他人嗎?一條大街上的道路兩旁,哪邊是陰面?哪邊是陽面,你會看嗎?哪個時段人流最集中,你自己一個人顧得過來麼?事情發展的最後,成了地下經濟。比方,比較大的攤販會暗中通知城管定時來掃街,把不是他們同一夥的全部以違規的名義趕光,等城管走了,老大就自然會出現佔據最好的地盤。你呢?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不然就加入他們拿出保護費,不然就知難而退。
驅動城市經濟多元化
不擺地攤,就要開始正規營業,於是展開了「小店經濟」發展計畫。2020年7月,大陸商務部等七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定位「小店經濟」是一個城市總體經濟的「毛細血管」,承載著城市經濟活動的動力,同時也是驅動城市經濟多元化及創新的重要機制。
大陸在2019年底已經有了8千多萬戶註冊的小店,帶動就業約有2億人,所以此後要在個城市之間,落實好現行扶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還要給予金融支持,放寬准入條件。
無論是地攤也好,小店連鎖也罷,只要是能讓年輕人的夢想能夠起飛,就值得期待,新個體經濟時代來臨,將會是線上線下齊發。
(作者/石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