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旺報-綜合報導

2020-09-03・旺報-綜合報導
全球併購降溫 台企整合挑戰多

宜透過併購進行資源整合 提升產業價值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近日發表《2020年國際投資併購白皮書》,指出在後疫情時代,各企業須因應情勢重新思考投資策略布局。同時大陸成本優勢降低,中美貿易戰及疫情催化下,2019年台灣對大陸投資下滑。安永財管諮詢公司總經理何淑芬建議,台灣企業在考量遷出大陸時應考量潛在挑戰,包括與供應商重建合作關係、開發中國家基建較落後,高度依賴大陸市場、語言文化隔閡與遷移費時、成本高等。

據安永《2020年國際投資併購白皮書》指出,2019年上半年超過100億美元的鉅額交易熱絡,但下半年轉趨保守,直到2020年4月起疫情在全球發酵,全球併購交易大幅萎縮,鉅額交易在5月幾乎停擺。

重新檢視生產鏈布局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認為,今年在疫情及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全球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企業必須加速調整全球採購策略及投資來掌握致勝先機,重新檢視生產鏈及商業模式,透過併購交易進行資源整合,以提升產業價值地位。
何淑芬指出,受到全球政經環境不穩定影響,台灣2019年併購活動放緩,總交易金額為75億美元,而海外併購活動成為主要動能,交易金額約46億美元再創新高。觀察海外併購強勁的主因是台廠積極向外整併以增加國際競爭力,其中北美金額最高近30億美元,件數則以與台灣經貿關係緊密的日韓最多。
但回顧2019年,全球併購交易由於監管嚴格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可能造成交易時程延長。2019年超過10億美元的併購案中,最主要併購動機為產品創新及技術擴張需求促使企業尋求併購、占比52%。另受上下游整併及產品線擴張驅動的跨業整併仍為趨勢,併購金額占2019年40%。

台美、台日合作趨緊密

從台灣角度來看,2019年外資來台併購動作暫緩,主因包含貿易戰、英國脫歐、疫情等讓全球併購降溫。但國內整併交易活動熱絡,何淑芬分析,因各廠積極搶占5G、物聯網、車用電子等版圖或透過私有化轉型升級。而由台灣投資併購趨勢看見台美、台日合作日趨緊密,藉此在國際競爭環境下聯手強化核心競爭力。

聘當地團隊缺不了

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化,台灣海外併購成為企業成長利器之一,但涉及細節卻更為複雜,如何圓滿交易更有不少「眉角」。有多次海外併購或參與經驗的產業人士、專家都提出建議,例如不要為省錢放棄聘請當地團隊,同時不要怕「吵架」,要談出雙方合意結果,從頭吵到尾始終免不了。
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程守真指出,不光台灣內部而包含向歐美國家的投資併購,統計從併購MOU簽訂到最後真正成交機率大概僅3成,面對不光是文化差異,更有多項需要注意與準備。
程守真說首先「不要怕吵架」,這就像最近的流行語「像極了愛情」,跨境併購勢必有滿多磨擦,無論從初始MOU、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DD)、簽約交割前的重組,一直到正式交割等過程中,吵架一定是常態。
他強調不需要避諱吵架,這是可以讓買賣雙方對相關要求,包含各自立場或底線在哪的討論。此外,程守真說,跨境併購懂其中「know how」滿重要,建議專業團隊中須包含當地團隊,有些台灣公司會以為出售方是合作10多年老公司,不需要進行DD或當地專家協助。「雖然美國律師收費滿貴的,但從過去經驗還是建議聘請」。
而成功完成多起海外併購的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也談起自身經驗,併購很像在跟對方交往,尤其不少海外公司會用競標方式,比起許多大型競爭公司,關鍵是要知道出售方需要什麼。盛保熙說,過去幾次跟競爭對手比起來公司團隊相對小,但也有好處,例如談判時自己可下決定、策略較靈活。他也建議,雖曾被美國律師收費嚇到,但坦言這費用還是需要捨得花。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