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在陸台商的投資經營面臨比往年更激烈的挑戰,但同時也充滿了各種機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指出,儘管大陸風險加劇,兩岸占我貿易仍有一定比重,多數中小型台商對當地供應鏈仍有所需求外,部分台商轉向主攻大陸內需市場。
海基會《兩岸經貿》月刊9月號刊登劉孟俊文章,分析疫情後大陸產業發展現況,以及未來布局建議。
需求端、供應端 雙重壓力
劉孟俊指出,大陸為全球產業鏈重要一環,貨品出口占全球比重持續成長,2019全年貨品出口占全球出口之比高達13.2%,疫情爆發期間,大陸經濟中最受打擊的「兩頭在外」製造業企業,多面臨需求端與供應端的雙重壓力。
他指出,部分具備分散風險能力的在陸台商,在疫情爆發前及美中貿易戰時,就先將生產基地移轉至北美、歐洲或東協,或是調整在大陸的投資與生產比例。
他表示,受海基會委託研究在陸台商疫情期間受到影響以及營運狀況,26%表示衝擊很大、27%受到部分衝擊、29%衝擊很小,18%沒有影響。這份調查時間為今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有效樣本為530家台商。
調查也顯示,在陸台商之產品完全用於外銷之業者近20%,主要投資市場為美、歐、日韓以及東協,但仍遭受此次疫情影響,導致產能減少,相關零組件及原物料缺乏等衝擊,影響產能。
保護核心利益 根留台灣
文章又指,兩岸占我貿易仍有一定比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資源的中小型台商產能難以轉移。多數受訪者表示,對當地供應鏈有所需求,部分原料或半成品也可能自台灣進口,加上台灣電子業者在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大陸廠商對我較高階電子零組件會存在一定需求。
二,部分台商轉向主攻大陸內需市場。在大陸當地化生產,除了減少生產與運輸成本外,也能立即獲得上下游供應鏈或消費市場資訊,對這類台商而言,大陸生產的優勢具有不可取代性。
他建議政府引導在陸台商向新南向布局,另外,對於有意願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持續透過民間網路協助外,也提供專業諮詢輔導。最後,他提醒台商保護產業核心關鍵利益,將營運數據和分析決策等核心價值「根留台灣」。
(記者許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