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香港外商銀行工作的台籍理財規畫師透露,目前在香港從事海外資產規畫的台籍金融從業人員超過1千人,他們幾乎都有台商客戶,像某位同業今年中秋寄給台灣客戶的港式月餅多達數十盒,由於數量龐大,竟然被台灣海關盯上要求補稅;據她保守估計,透過香港進行海外資產規畫的台商應該有上萬人。
海外信託地 星港是首選
還有一家香港信託資產管理公司掌管的個人信託帳戶最低門檻是30萬美元,目前在深圳、上海等地都有分公司,其中最主要的客戶就是台商,香港總公司因此非常重視在台灣發展客戶,但受限於台灣金融法規,因此無法公開在台灣發展客戶。
多位在香港的理財人員都指出,香港、新加坡沒有遺產稅,而且信託法體系完備、操作靈活多樣,因此,一般台商都傾向到星港兩地設立個人信託帳戶。
新冠疫情突然爆發,讓更多台商開始正視退休及身後的財產規畫。
在東莞台商協會擔任祕書長20年的趙維南,去年底退休,才說要利用「朋友滿天下」的機會開始四處旅遊、享受人生,誰想到,今年3月去做例行健康檢查,卻發現已是食道癌末期,住進醫院,不到半年就去世。
趙維南的突然去世,讓不少與他相熟的台商大嘆人生無常,需即時行樂,當然也要考慮到退休以後的人生規畫、財產規畫。
疫情待台灣 萌退休念頭
一位廣東台商王猛(化名)今年在疫情爆發後幾經考慮,終於決定收掉在廣東已經開了20多年的工廠,花了上千萬人民幣資遣員工。
一輩子奔波事業,王猛坦承,其實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產,當然也就說不上如何安排子女的財產繼承;今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後,他和其他多數台商一樣,只能待在台灣或是大陸,如此一來,就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的退休生活,其中包括自己的財產規畫。
不像西方企業家及早規畫退休及身後的財產,主要與台商身處的政商環境及傳統觀念有關。因為台商的根在台灣,致富在大陸,兩岸都有不算低的遺產稅,而且對於財富的移動都有某種程度的管制;特別是大陸,一旦要結束事業,首先要面對的是員工的資遣費用,工作一年拿一個月的實收工資,那是最起碼的,處理不好,地方政府和員工都不會放過你;因此,即使沒有訂單,各地台商也不敢說要關廠。
其次,現在還活躍在兩岸的台商大多是第一代創業者,事業是他們的生命,「退休」兩個字,對許多人來說,等於結束事業,也等於結束部分的生命。
去上理財課 了解遺產稅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就遇到一位台商,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待在台灣,經過反思,終於決定要退休了,除了表示要真正交班給孩子,還問陳明璋要如何做公益,但不久前,他又突然決定重返大陸,督導工廠。這類台商終究還是放不下自己一手建立的事業,更別談退休理財了。
另一方面,即使有親情在,權與錢仍是一體的,據「台商張老師」袁明仁的觀察,今年因為疫情,那裡都去不了,台商去上理財課,了解贈與稅、遺產稅的人數的確變多,但大多數台商還是不願談退休理財,這有一個最根本的擔心:太早把錢給孩子,孩子就不聽話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台商最常做的是幫子女弄一張外國的護照或居留證,至於財產的規畫,都是拖到不能再拖。如果台商突然去世,子女爭產的機率就像袁明仁說的「無一例外」。(記者/宋秉忠)
創業家的人生安排
辛勤拚搏一輩子,建立傲人的事業;
友朋欽佩常說讚!創業是條不歸路;
中美貿戰世局變,猛然發現歲數大;
雄心壯志如當年,再拚究竟要什麼?
接班人選跟上否?一生心血要妥排;
調整模式屬必須,建立專業經理制;
二代也要真本事,留點時間做公益;
悠遊天地才玩美,求真求善也求美。
(陳明璋,201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