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旺報-專家觀點

2020-11-16・旺報-專家觀點
陸推雙循環 驅動資本市場

複製台產業升級之路 陸上市公司數暴增

台灣的四、五年級生肯定沒有忘記9O年代的股市瘋狂。當時的台灣,不但全民炒股,更伴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除了錢淹腳目,還號稱一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也是那個時候,伴隨著產業升級條例以及金融市場的開放,新竹科學園區橫空出世,全球機構投資人競相投入台股,科技類股成了資金新寵,科技股蜜月行情更是欲罷不能,這不但讓上市公司學會了市值管理,還成就了科技新貴以及台灣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常說台灣金融與產業的基礎雖然脫離不了當時對的政策以及優秀的人力資源,但資本市場改革的成功更功不可沒。事過境遷,今天大陸正在推動的「雙循環」,看不懂的人拒絕深究,看得懂的人肯定明白,對岸正在推動一波資本市場的新戰略。

90年代台灣人為股市瘋狂。圖為1997年台股突破萬點,投資人開香檳慶祝。 (本報系資料照片)
90年代台灣人為股市瘋狂。圖為1997年台股突破萬點,投資人開香檳慶祝。
(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觀點

Covid-19發生之後,以美國聯準會FED為首的全球央行引入了超乎尋常的大量資金進行救市,長期、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對全球資本市場帶來重大影響。同時間,大陸也實施了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大陸資本市場的改革以及註冊制的推進,不但為內循環提供了驅動力,更讓大陸上市公司數量迎來了爆發,大陸資本市場正在扮演的就是一隻推動大陸產業升級看不見的手,它們很想複製一條台灣25年前走過的產業升級道路。

門檻下降 上市比拚實力

台灣比較常聽見的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已經運行了一年,這為虧損但有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機會,也為下一步中小板和主板註冊制改革奠定了基礎。港交所的相關改革進行得更早,包括接納未獲利的醫藥股、接受同股不同權的特殊公司治理安排等。
目前大陸的上市公司大概有4000多家,但一年多前其實只有3600家。而據大陸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進入上市輔導期的公司超過了1700家,擬上市公司擠破了頭搶排隊,上市公司總數隨時會達到6000家,這已經和1999年美國Nasdaq泡沫時期的頂峰水平接近。

併購重組 推動留強汰弱

伴隨數量增加,上市公司間價值的分化就會加速。大量的公司上市意味著上市變得不稀罕,你必須是一個好公司才重要。上市以後的公司將被迫走向透明,其真實的獲利能力必須經得起考驗。
而隨著上市公司的越來越多,投資人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於是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將同步興起,這會同時出現兩種極端趨勢,要嘛你的股票沒人買,要嘛就是股價一飛沖天。將使產業整合伴隨出現,上市公司的合縱連橫必將風起雲湧,最終才能形成一個新的均衡,讓大陸股市的體質走向健康。

 

金融開放 倒逼企業做強

另外,眾所周知,大陸股市現在的投資人結構和90年代的台灣類似,大部分都是散戶和短期投資人,長期的機構投資人比例嚴重不足,不但讓股市投資人與上市公司管理層追逐短期利益,更影響了上市公司的長期發展與體質優劣。

竹科是台灣產業升級的象徵,更帶動科技類股成為台股新寵。圖為台積電廠房。 (台積電提供)
竹科是台灣產業升級的象徵,更帶動科技類股成為台股新寵。圖為台積電廠房。
(台積電提供)

但隨著市值管理的興起以及機構投資人帶來的投資理念變化,我相信大陸的上市公司會為了在資本市場籌集足夠的運作資本,不得不改變公司經營的理念,專注於怎麼把公司做強做大,這才是大陸政府今年大規模開放金融市場的背後真正動機。
總而言之,你如果不想錯過這個資本變局,你肯定需要有一定的產業Know-how,也需要聰明的戰略思維。我相信你會看見的是:一方面大量公司上市,一方面股票市場迎來更多的產業整合,而在產業和資本的良性互動中,大陸有可能像台灣一樣,孵化出一批更有實力的上市公司。這無論對產業、對資本,甚至對大陸政府而言,都是一個最好的結果,但它們如果不是你的朋友,就很可能會是你的敵人。
Covid-19帶來了衝擊,但也加強了大陸政府的急迫感及資本市場的提早改革。我不懂政治,但我知道資本無國界,加上看過台灣資本市場改革對產業發展的推波助瀾。隨著美國大選的落幕,在Covid-19的免費鈔票、區域競合與大陸資本市場改革的欲罷不能之下,對岸正醞釀台灣再熟悉不過的資本大變局。

(文/丁學文)

▲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丁學文。 (本報系資料照片)
▲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丁學文。
(本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