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全新地標「愛河.愛之鯨」將於21日正式亮相,水面上高13至15公尺、水下5公尺的巨型裝置藝術,為就地取材高雄資源回收物製成,呼應環保愛地球概念。主辦單位推出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參觀製作過程及環保講座。
日前主辦單位新象活動推展中心邀請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參觀製作過程,並一同親手綁塑料參與,由藝術家柯杰生與張碩芬導覽解說,期待透過「愛河.愛之鯨」讓世界看見高雄。
新象活動推展中心指出,「愛河.愛之鯨」是以座頭鯨為原形發展出來的裝置藝術,以鋼為骨架,網為外形,以4支鋼樑為主要基座,使用鋼鐵量約為35噸,再以混凝土固定,矗立在愛河河床,外觀包覆約15噸各種顏色、形狀的回收塑膠製品。
這些生活中廢棄回收物包括瓶子、吹風機、汽車儀表板、油桶、鼓、籃子、洗衣籃、廢物箱、兒童玩具、塑料椅、嬰兒洗澡盆、建設頭盔、馬桶座、狗屋或是風扇塑料等,整個作品有重生與保護海洋意涵。
高市觀光局表示,市民齊心齊力以環保行動撿拾、收集的可回收塑料,由新象藝術團隊創作組裝成7層樓高「愛河.愛之鯨」,位於愛河七賢橋南面,21日將從灌溉高雄人生命的愛河水面騰躍而出,開放參觀至3月31日。
「愛河.愛之鯨」系列活動,5日上午舉辦參觀愛之鯨製作過程,每場限額20名,民眾可上網報名;下午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回收「『塑』不『塑』這樣?」環保講座。
(中國時報/柯宗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