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一個人跑到台東達仁海邊撿海廢浮球,綽號「貝殼」的陳羿均把這種行為稱為「拾荒」,這幾年來拾荒回來的浮球,在她的巧手下,成為吸睛又實用的撲滿及背包等文創商品,而在文創過程中,貝殼也看見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烈日下,貝殼蹲在達仁海邊約5個鐘頭就可以撿到4、50個被打上岸的海廢浮球,有韓國的有日本的還有大陸的。貝殼笑說,其中以日本的品質最優,帶回去經過切割、清洗及彩繪後,搖身一變成為撲滿、背包、鑰匙圈,她強調,多數浮球文創商品,她的作品還具有實用性,所以客人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彰化女孩陳羿均原本以賣貝殼為業,進而開始研究貝殼,卻發現海洋汙染,貝殼取得不易,嫁到台東縣成功鎮漁村後,認識了各種魚類,還從各種閃閃發光,被漁夫視為垃圾的魚鱗,看見不一樣的美感,便開始利用魚鱗、魚骨動手創作。
獨一無二的魚鱗胸花、耳環、吊飾在鐵花村擺攤販售,經常讓遊客驚艷,但是她也發現大小通吃的濫捕行為,造成魚的個體逐漸縮小,體悟到海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這段時間,她除了投入東海岸的生態調查外,更建置了海洋魚類資料庫。
「文創要生活化,才會有購買慾望,也才能產生環保概念」,除了魚鱗文創,貝殼也開始以海廢浮球為創作素材,並結社區、學校教學實作,她希望讓大家認識這片美麗的海洋,及潛藏在海洋裡的哀愁。
(中國時報/莊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