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相機的年代,描繪動植物的科學繪圖引導人們領略世界浩瀚,今日雖影像當道,手繪圖像卻仍擁有無可取代的魅力。投入科學繪圖十餘年的繪師彭瑄玉,面對殘缺的模型、角度不齊全的照片,仍能在腦中建構起「3D模型」,將動物體態畫得栩栩如生,「繪師需要利用上百張的照片,自行調整動物角度將全貌畫出來,影像轉換的能力很重要。」
彭瑄玉表示,科學繪圖首要講求正確性,實物如何在紙張上等比呈現也需拿捏得當,「最理想的是圖畫呈現出一比一的實物大小,但繪畫題材不一,大如大象,小如老鼠頭蓋骨,繪師需要不斷測量實物模型,以對應紙張的縮放,一張圖可能要花一個禮拜才能完成。過去我光是畫出台灣不同種類的老鼠頭蓋骨,就花了3年多的時間。」
理性的科學繪圖,彭瑄玉往往在落筆前充滿了感性。她笑稱,過去專畫人像,現在畫動物不必多作溝通,動物也可愛又有趣,讓她畫得很盡興,「動物是很美麗的,所以一開始下筆常抱著感性的心情,但科學講究精準,你需要越畫越理性,擁有理性兼感性的特質。」
在「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中,彭瑄玉實際演練科學繪圖的誕生過程,絲毫不受旁人影響,專注地畫出眼前的羊頭蓋骨,線條充滿立體感而寫實。她表示,自己在台中科學博物館工作多年,早已習慣在大眾前作畫,「最初我在合作社負責銷售商品,偶然遇上了埃及特展,埃及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利用石碑紀載了許多圖文,我想到將遊客的肖像畫在石頭上,可以做為最有特色的紀念品,沒想到大受歡迎,許多遊客一再回頭,一畫就畫了快10年。」
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大英博物館的著名展品「羅塞塔石碑」,需要學者花費眾多心力才鑽研出其內容,但舊石器時代所繪製的肖維岩洞壁畫,卻能讓人一目了然牛、馬等動物樣貌,足見繪圖對人類文明貢獻的無可取代之處。雖攝影機的出現,會讓科學繪圖的必要性產生一些疑問,但相信實際觀賞過科學繪圖的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中國時報/王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