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中時-綜合報導

2019-11-07・中時-綜合報導
絲絲香蕉織 吟唱噶瑪蘭族智慧

「媽媽曾經告訴我,香蕉樹下有小鬼,小鬼小鬼我不怕,我們合力砍下香蕉樹……。」噶瑪蘭族人哼著歌謠,在香蕉樹下,將絲絲蕉身纖維,巧妙的拼湊、捆整,成了大片質樸、透光的香蕉布。不僅娓娓道出噶瑪蘭族的遷移故事,紀錄片《噶瑪蘭的香蕉織》也透過族人們的口述,將噶瑪蘭族的獨門技藝「香蕉織」,以影像保存,作為永恆的文化資產。教育部6日頒予MATA紀錄片首獎的殊榮,肯定其為噶瑪蘭族帶來的文化傳承意義。

《噶瑪蘭的香蕉織》由東華大學學生歐峻名、劉靜宜、章騰允、楊月婷、高郅程、周家妤一同完成。他們透過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族人、原住民青年以及歷史學者的口述,拼湊出噶瑪蘭族現代及過去的樣貌,更詳實描述噶瑪蘭族的香蕉織技藝,從剝皮、刮絲、日曬、接線、捆線、祭祖、整經到編織, 一一完整呈現。

非紀錄片首獎則同樣由東華大學學生拿下,林俞彰、朱家駿、李崇豪、胡正宏、陳廷修、黃薇、董濬菁和楊清智,合作以《出路》獲得首獎,作品透過留鄉及出外打拚的兩位原住民好友不同的抉擇,傳達當前部落生活的樣貌。

教育部為深化大專校院學生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尊重與認同,在2014年開始舉辦影音競賽MATA獎。在今年也將巡迴各地,播放得獎影片,讓富含原住民文化、歷史意義的影像作品,能夠更廣為人知,深入了解原住民議題。

(中國時報/王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