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磺港在地漁二代簡士凱年僅28歲,退伍後便繼承家業上船捕魚,為保留家鄉已被登錄為新北文化資產的「蹦火仔」漁法,簡士凱除與新北市政府及北觀處合作蹦火季展演,也在北海岸6所國小分享蹦火作業方式,加深在地學子對蹦火漁業文化的認識,期讓獨有的「磺港漁火」繼續照亮北海岸。
簡士凱家族在磺港捕魚已超過60年,目前僅存的3艘蹦火漁船,有2艘就是他家的。簡士凱大學時讀的是應用化學,退伍後有心幫家族發展漁貨加工,22歲就考上船員證,上船學習「蹦火仔」漁法,因為父親、叔伯陸續退休,所以他25歲就當上蹦火船的靈魂人物「火長」。
簡士凱說,近年來漁獲量降低,加上漁村人口外移及老化,為了不讓家鄉百年歷史的「蹦火仔」文化被遺忘,除在蹦火季活動時展示這項傳統技藝,去年起也在7月漁季結束後,與金山漁會一同到北海岸6所國小,巡迴講述蹦火作業方式,希望能喚起漁村子弟的興趣,進而接手投入。
課堂上簡士凱向學生們解說,「火長」要負責找魚、點燃火把、決定下網時機,作業時用磺石加水產生氣體「乙炔」,經點燃「蹦」一聲成為火炬,讓青鱗魚受光吸引紛紛跳出水面,再以叉手網進行撈捕,故名「蹦火仔」。
簡士凱說,這種漁法失傳太可惜,他把傳承當作自己的重要使命,持續培訓新一代船員,同時號召志同道合的漁民朋友成立合作社,販售當地時令漁貨及研發青鱗魚加工品,並串連在地商店及餐廳,發展觀光休閒漁業,帶動地方商機。
(中國時報/王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