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於無緣爭冠的隊伍來說,「雞肋」的確是最適合形容季軍戰的詞彙。然而相對於謹慎而保守的冠軍戰,季軍戰正因為沒有太大的成績壓力,容易出現高比分的進攻大戰,球迷反倒並不排斥。
季軍戰從1934年在義大利舉辦的第2屆世足賽開始設立,此後除了1950巴西世足賽,因為最後4強也踢循環賽,名義上並無所謂的季軍戰之外,其餘每屆都有。只是參與球隊大多意興闌珊,歐洲國家盃甚至從1984年起就取消了季軍戰。
「季軍戰根本不應該有,我已經說了10年,這不公平,」4年前在巴西贏得季軍戰的荷蘭教頭范豪爾說:「最糟的結果是你可能連吞兩敗,就算踢得超讚,你回國還是被當成輸家。因為世界盃的贏家只有一個,就是冠軍。」
本屆英格蘭總教練邵斯蓋也說:「沒人有興趣踢季軍戰。」為什麼世足賽始終沒有取消這場得不到關愛眼神的比賽呢?官方說法是要計算世界排名積分,而真正的原因說穿了,還是因為電視轉播收視率。
以2010南非世足賽為例,德國與烏拉圭季軍戰的全球轉播收看人數達2億4500萬(包含直播與重播),在全部64場比賽還能排到第14位,甚至高於兩場8強賽。儘管球隊興致缺缺,觀眾倒還挺捧場的呢!
老實說,高比分的球賽誰不愛呢?世足季軍戰上一次進球數不到3顆,得回溯到1974年波蘭與巴西之戰(1比0)。而世足決賽上次能看到3顆進球,已是20年前的法國3比0勝巴西了。
比賽進球多,如果能跟金靴之爭搭上線,季軍戰的可看性又更高了些。2010年的烏拉圭與德國之戰,德國的穆勒就是因為在季軍戰攻入1球,才能追平冠軍戰都沒進球的西班牙比亞、荷蘭史奈德,並靠助攻較多贏得金靴獎。其實烏拉圭前鋒佛蘭也在那場季軍戰攻入1球,若非補時階段的自由球中柱不進,他甚至能以6顆進球奪走金靴。
本屆的季軍戰,英格蘭似乎不太在乎,但對於力拚歷史定位的比利時「黃金世代」而言,絕對有放手一搏的動力,加上盧卡庫也要拚帽子戲法,來搶幾乎是肯恩囊中之物的金靴獎,或許會是場頗有看頭的雞肋戰呢!
(作者李弘斌為4屆世足轉播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