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5・中時-綜合報導

2018-12-15・中時-綜合報導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大體老師的3年漫長告別

 陳志漢導演《靜默》拍攝日誌。(報系資料照片,陳志漢導演提供)

陳志漢導演《靜默》拍攝日誌。(報系資料照片,陳志漢導演提供)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費時兩年,拍攝大體捐贈者家屬林惠宗一家人的故事,完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鏡頭揭露捐贈給醫學教學單位的遺體,必須先經過1年防腐、1年以上的靜置時間,才會成為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也讓家屬經歷一場為期3年的漫長告別。

片中游泳教練林惠宗為了完成妻子徐玉娥「想當老師」的遺願,2012年在妻子過世後將她的遺體捐贈給醫學教學單位,當解剖課的「大體老師」。沒想到家住嘉義,徐玉娥的遺體卻被分配到遠在台北的輔仁大學醫學系。等待期間,林惠宗每隔一兩個月就開車從嘉義上台北一次,跟放置在鐵架上靜置的妻子遺體說說話,「你現在是『儲備教師』呢!」

為期3年的告別,讓林惠宗的朋友開玩笑說:「好像水果在等熟成。」也讓兩人的女兒林映汝心生疑惑,「這段時間沒辦喪禮,一直有一種一件事沒完成的感覺。」

「拍這部紀錄片不是為了宣揚『大體捐贈』。當我知道醫學生在解剖課前會跟大體老師的家人訪談時,就覺得這個題材很有趣,想知道大體老師的家屬的想法。」

38歲陳志漢,過去並非電影相關科班出身,而是大學畢業後替非營利組織工作時,偶然接觸紀錄片攝影。後來多和紀錄片導演吳汰紝合作,拍攝《醫院》等以醫療、生死為主題的紀錄片,也讓他養成對醫病觀察的敏銳度。

片中,即使是面對大體很有經驗的教師職員,對於認識的人想捐贈遺體,也不見得能平靜以對。片中輔大醫學系負責大體防腐的職員梁坤義就對林惠宗說:「我希望我不要做到你,因為我已經認識你了。」

教解剖學的輔大醫學系教授蔡怡汝也坦白的說:「很多人說,你學解剖的,應該可以很看淡生死。我覺得沒有耶!當自己真的在面對的時候,哪可以看得很開?如果我媽媽真的要成為大體老師,第一個是不要捐來我任教的學校,第二是那學期的課我不要參與。是逃避吧?逃避那個衝擊。」

私下喜歡讀古典詩詞,陳志漢特別衷心於白居易。「白居易的詩其實很像紀錄片,容易懂,也反映了社會另一面的真實樣貌。我希望我的紀錄片也能夠像白居易的詩一樣。」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去年上映後,獲得台灣各界的回響,今年還入選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第17屆「紀錄片雙週影展」(Doc Fortnight 2018:MoMA’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Nonfiction Film and Media)。

(中國時報/許文貞)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