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讓觀眾都注意到了漢族「一耳三鉗」的裝束,滿頭的點翠、華麗的護甲套,甚至乾隆時是否便流行「莫蘭迪色」都成了受關注的熱門議題。
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教授,專攻古代妝飾的李芽則指出,影視劇仍難免因應當代審美而有所改良,一些考據的功夫或許仍未到位,但仍有朝細膩考究的趨勢。
李芽比較中、西方審美標準「因相貌五官本就不同」而各異,希臘、埃及以降多重眼妝,將眼線描滿描粗十分常見,但「中國古畫中可發現,中國女子自古是不畫眼妝的,基於含蓄保守的氣質,喜歡小而圓潤的櫻桃小口。」因此在中國的傳統妝容上多講究薄透,甚至運用中醫典籍「美養兼顧」,欣賞由內而外散發的潤透感,在服裝上也多半喜歡流線、內在飄逸的性感,與西方束腰、露胸、豐臀,張顯第二性徵的風格大不同。
「因應影視效果需要,沒有哪個戲的妝容是不畫眼妝的」李芽指出,又如「一耳三鉗」僅限於滿人貴族,漢族是沒有這樣的傳統的;她又指出,如《武媚娘傳奇》等唐朝影視劇,人物造型往往不會少了大大的耳飾,但事實上「唐人是不戴耳環的,漢族自宋朝後女性才普遍戴耳環,此前僅邊境少數民族才會戴耳環。」
又如在《通天神探狄仁傑》系列電影中,武則天的扮相中有著獨特的「蛾眉」,李芽指出:「這應是參考了《簪花仕女圖》,比較是五代的造型,尤其這樣的眉型多半是搭配居家造型,與穿上正裝朝服的武則天其實不太搭。」
不論戴不戴耳環,化什麼樣的眉型,李芽指出,妝容裝束都是時代、社會環境的產物,如女子開始戴耳環是程朱理學興起後,主張男女有別所致,是在看影視劇之餘解讀時代的趣味細節。
(中國時報/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