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改變產業供應鏈,也改變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方式,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文雄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指出,新冠疫情使得數位經濟火紅,遠距上班為大勢所趨,工研院推出遠距上班新措施,讓工作更有彈性,不僅節省通勤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吸引優秀人才,還可以減碳。
把資源放在最有機會地方
新冠疫情帶來危機,也帶來新商機。在劉文雄領導下,工研院超前部署,盤點現有資源與優勢,把資源放在最有機會的地方,最近完成2030願景藍圖。以下為劉文雄接受專訪摘要。
問: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依您的觀察,未來10年台灣面臨哪些重大挑戰?
答:國際重大事件如911恐攻、金融海嘯、新冠疫情等,都會產生巨大改變。2001年發生911事件,那時我在加州,約一個星期都生活在恐懼中,不敢坐地鐵,走在路上擔心隨時有槍對準你。
後911時代,美國社會反移民的浪潮興起,對國家安全更加重視。經濟方面,事後看來,衝擊相對有限,美國產業恢復得很快。社會方面,大家意識到要活在當下,年輕人追求夢想、勇於創業,也追求享受。
新冠疫情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衝擊比911事件來得嚴重。都市化使得人口更集中,一旦發生疫情,危險也大增,如何建立具韌性且安全的城市更適合人們居住,是一大挑戰。此外,人口老化是必然趨勢,也將帶動許多商機。
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球化,企業界投資布局,須在成本與風險間取得平衡。
問:工研院為引領經濟產業發展重要智庫,請說明2030願景藍圖。
答:工研院是國家重要智庫,必須超前部署,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規畫2030願景藍圖,確定未來10年願景,做為聚焦與努力的大方向。我們盤點現有資源,決定聚焦領域,擬定未來情境,排定優先次序。這個2030願景藍圖,讓我們把資源放在最有機會的地方,同仁們可以衡量自己的貢獻度,如果與這個藍圖不一致,趕快自我調整。
新冠疫情提供一個契機,我們重新檢視現有資源、自己的強項與利基,最後歸納出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等三大願景藍圖。在智慧生活方面,遠距教學、遠距上班、遠距娛樂都是發展重點。在健康樂活方面,包括遠距醫療、智慧長照。永續環境方面,包括循環經濟、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等。
高階醫材是產業升級契機
疫情爆發,美國呼吸器大廠美敦Medtronic主動釋出PB560呼吸器的設計藍圖,全球有9萬次下載,只有工研院在17天內做出原型機,這是台灣的機會與強項。工研院同仁在最短時間拆解500多項零件,將全台零組件廠商串聯起來,呼吸器產業鏈下一步將進軍高階醫材市場,是台灣產業升級契機。
問:新冠疫情大幅改變工作模式。臉書表示未來5-10年內有50%員工可在家工作。工研院有類似的規畫?
答:911事件之後,民眾注重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遠距上班很普遍。例如,有年輕人家住洛杉磯,公司地點在舊金山,平時遠距上班,必要時搭飛機去公司開會。先前我住加州時,如果空汙嚴重,市府會發布訊息勸導民眾不要出門,因為汽車是重要汙染源,於是許多人遠距上班。
因應新冠疫情,遠距上班是大勢所趨。工研院近期規畫遠距上班新措施,讓上班地點彈性化,同仁可提出申請,節省通勤時間,提升工作效率,並吸引優秀人才,還可以減碳,一舉數得。
不過,推動遠距上班有三大挑戰,要事先準備好。首先,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其次,強化資安、公安,資安系統的維護非常重要。在家上班若發生意外事故,算不算職業傷害,要事先規範清楚。第三,加強管理技巧,主管看不到員工,很多人不習慣,未來應加強管理結果,而非過程。遠距上班會推動一段時間加以評估,如果有濫用情形發生,也可能取消。
(中國時報/謝錦芳)
電力承載優先順序 蓋電廠三思
每年夏天用電量激增,凸顯電力系統管理的重要性。能源專家、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上任後開辦「電網策略辦公室」,大力培養電力人才;近期計畫以父親名義成立「劉書勝紀念獎」,進一步鼓勵對電力系統有熱誠的年輕人,改善國內電力人才斷層危機。
劉文雄自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赴美留學,取得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及資訊工程博士,在美國35年主要從事能源、電力及系統分析領域。
他提起,當年台大電機系180位同學,畢業迄今,仍堅守電力系統領域的不到兩位,如今自己也跨到工研院這個研究單位。
回台兩年多,他深感,台灣電力人才斷層嚴重,首先成立「電網策略辦公室」,提供已畢業且有工程背景者進修機會,解決電力人才短缺問題。其次提供獎學金給學生,鼓勵有潛力年輕人投入電力相關領域。
劉文雄從事電力相關領域逾35年,主要受到父親劉書勝啟發。劉書勝今年4月辭世,他生前在台電公司服務一輩子,退休後轉至汽電共生公司、工程顧問公司工作,同時在台科大任教,寫了好幾本電力相關教科書。劉文雄為紀念父親並鼓勵年輕人,決成立「劉書勝紀念獎」,提供獎學金給剛進職場且對電力系統有熱誠年輕人。
炎炎夏日,用電量激增,企業界擔心有缺電危機。劉文雄指出,電網策略辦公室今年引進一個新觀念,即電力承載優先次序(loading order),當電力系統超載或有問題時,要尋求解決辦法的優先次序,有三個項目要先檢驗,包括需量反應、節約能源、分散能源等,如果這三者都不可行,再來規畫蓋變電所或新電廠,不是碰到問題就想蓋電廠。
所謂需量反應是指,氣候變遷與環保意識提升情況下,提高供電能力日益困難,故從電力需求面著手,推動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以抑低尖峰負載達到穩定電力供需平衡。
「蓋電廠前,要先評估這三件解決方案的優先次序。」劉文雄指出,這三項電力承載優先解決方案在美國加州行之有年,好比要將貨物搬上卡車,要先評估一下優先次序。電力系統管理有許多解決方案,如何決定這些解決方案的優先次序,需要建立全民共識。
(中國時報/謝錦芳)
發電超前部署 打造本土綠能產業鏈
美國加州推動綠能與減碳不遺餘力,立法明訂2025年電力50%由再生能源供應,2045年達成100%乾淨電力,實現零碳電網。在資源有限情況下,發展綠能已是國際趨勢,加州發展綠能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即使州長換人,政策依然延續,這是綠能政策成功的關鍵。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上任之初,曾提出劉三點,包括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做產業、學術的橋梁,做台灣與國際的橋梁;協助台灣產業轉型等。上任兩年多來,他感覺,工研院一直在進步;面對諸多問題,他鼓勵同仁以技術來解決問題,達到價值創新。
面對未來挑戰,劉文雄表示,工研院的思維要企業化,學習企業的精神,有一部分是成本中心,另一部分是利潤中心,兩者相輔相成,更貼近市場需求,帶動台灣產業轉型。
回台之前,劉文雄長年住在加州,對加州經驗非常熟悉。加州前州長布朗任內積極推動綠能,立法明訂2045年要達成100%乾淨電力,實現零碳電網;為達成此項目標,2025年要達成50%電力由再生能源供應,2030年有60%電力由再生能源供應。由於發展綠能與減碳已是全民共識,新任州長紐森去年初上任後,亦繼續執行這項綠能政策。
加州經驗顯示,綠能政策的成功,必須建立全民共識。劉文雄指出,發展綠能與減碳不是只有政府部門的事,全民要一起參與。其次,綠能政策延續很重要,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以加州為例,即使州長更換,但政策依然可以延續。第三,技術問題要解決。很多國家走在台灣前面,台灣可以參考學習,尤其,要建立本土產業鏈,帶動本土的綠能產業實力。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所有能源仰賴進口,發展綠能是必然趨勢,很多國家在綠能方面超前部署,台灣應趕快學習,打造本土綠能產業鏈,向低碳經濟邁進。
(中國時報/謝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