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8・中時-專題報導

2018-07-08・中時-專題報導
文化界的牽豬哥 吳靜吉:年少接觸藝術 將成一生養分

蘭陵劇坊推手 期許自己像擺渡人

事青少年戲劇教育超過半世紀、一手催生蘭陵劇坊的教育心理學者吳靜吉,現高齡80
歲,仍保有一顆年輕的心,經常參與劇場界的大小活動,傾聽年輕創作者的創意和心聲
,活力滿點。

從戲劇表演 找到人生之路

面對對岸競爭來勢洶洶,青年人才不斷出走,吳靜吉表示樂觀其成,「藝術本來就不應該有限制,年輕人本來就應該要有多一點生活體驗,外出工作是好事,但千萬不要為了討好和生存,而和不必要的政治混淆,不要失去自己的主軸,要想得遠一點,否則踏出第一步時,初期或許可以跑得很快,但下一步變成難題的開始。」

吳靜吉強調,年少時若有機會接觸藝術,會是一輩子的養分,他自己就在戲劇表演中,獲得許多禮物,找到人生之路,並且把戲劇和心理學專業結合,成為獨特的訓練方式,幫助自己和他人更加了解自己。

期許像擺渡人 處世有智慧

問:請談談您的童年生活,誰對您的影響特別深?

答:我的家在宜蘭壯圍鄉東港村,那是宜蘭河、蘭陽溪和冬山河交會之處,在這樣的地方,有一個特別的職業,就是「擺渡人」,我都叫他們「渡船伯」,他們把人從一個渡口載往另一個渡口。小時候,有時看到渡船伯的船是空的,就會搭他的船,想和他聊天,但不管我問什麼、說什麼,渡船伯總是笑笑的,很沉默。渡船伯每天都會載很多人,知道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我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有個女子遭到家暴,想搭船逃回娘家,在保守年代,他載著這名女子離開,勢必遭人非議,但他始終保持沉默,不道人長短,不說人是非,不作評斷,只是護送,這樣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假如渡船伯是心理師,那麼他一定是很有職業道德的人,他盡責地把人帶往下一段旅程,我認為這樣的處世態度非常有智慧,我也期望自己是像渡船伯一樣的人。

從小愛演戲 轉化害羞個性

問:您的戲劇啟蒙來自哪裡?

答:小時候看歌仔戲時,經常看得很入迷,我是個害羞的小孩,表演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演員好像都把原來的自己先擺在一旁,我總嚮往著能和演員一樣,暫時變成別人,轉化內心裡那個害羞的自己。

小學三年級,班上要演話劇《花木蘭》,我天生長相很「愛國」,被老師指派演花木蘭的爸爸,那時,我觀察周遭的爸爸們都是什麼模樣,發現了一個特點,就是爸爸們都會抽菸,我真的去找了香菸,在正式登台時抽,沒想到一抽就咳嗽,這一咳,台下的大人可笑翻了,還有人覺得我是在做效果,誇獎我演得很好。從那時開始,我就感受到表演的力量,一是可以暫時跳脫原有的身分,二是可以自我解嘲,帶給大家歡樂。

再大一點,我會跑去看勞軍表演,我很喜歡觀察表演者和人的狀態,都很有意思,我感覺自己像是天生注定要研究人類心理的人,也離不開表演藝術,大學讀政大教育系時,還參加土風舞社。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念書時期,我省吃儉用,存了票錢看現代舞先驅瑪莎.葛萊姆表演,演出的震撼我到現在還記得,當下我決定,一定要去紐約。後來順利在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謀得教職,意外在格林威治村遇到我小學到高中的同學葉清,當時他剛加入在紐約頗具實驗性的「LaMaMa劇團」,他知道我喜歡演戲,也邀請我參與,我們後來也成立亞美劇社,在美國推出很多作品。

藝術不設限 青年須多體驗

問:台灣數十年來培育了許多人才,近年有不少人才流失到對岸,對此您是否感到憂心

答:年輕時有不同的人生體驗是好事,我不會感到憂心,反而會想說,還可以怎麼樣協助年輕人站穩腳步。我認為不管到哪裡,都不該為了討好和生存,而和不必要的政治混淆,否則第一步可以走很快,下一步就會變得很難。

現階段有人才出走,代表我們也需要有國際人才進來,藝術不該有限制,就像莎士比亞的作品,早已超越國際,全世界的人都能演,我們應該要想的是,能不能也有像法國《小王子》、英國莎士比亞,這樣具有代表性、有份量的作品,在全球上演,這是需要大家一同努力的事。

(中國時報/李欣恬)

吳靜吉對晚輩非常提拔,也擅長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圖為吳靜吉(左四)與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右二)、董事長柯一正(右三)、董事吳念真(左三)等人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吳靜吉對晚輩非常提拔,也擅長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圖為吳靜吉(左四)與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右二)、董事長柯一正(右三)、董事吳念真(左三)等人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吳念真稱他 文化界的牽豬哥

吳靜吉擅長發掘每個人的潛質,尤其不吝給予年輕人機會,導演吳念真就認為,吳靜吉就像是民間特別的職業「牽豬哥」,而且是文化界的牽豬哥,到處為人配對、創造機會。

吳念真表示,當年吳靜吉在報紙上讀到他的小說作品,便邀請遠流出版創辦人王榮文一同拜訪,當時吳念真還在市立精神病院圖書館打工,見到兩位陌生人來訪,而且要幫自己出書,至今仍覺得受寵若驚。

吳念真表示:「這麼多年過去,吳博士還是像當年一樣,總是揹著一個大包包,到處尋找人才,照顧著大家,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和藝術文化。」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把吳靜吉當成自己父親一樣,並說自己有勇氣成立紙風車劇團,都是因為他。

「吳博士再怎麼忙,還是會把時間留給我,給我意見和指導,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做一個計畫案,博士是計畫主持人,我怎麼寫都寫不好,讓博士退件退了7次,才通過。」

吳靜吉對晚輩非常提拔,卻也很要求品質,李永豐表示,「記得有一次我做錯事情,博士那天很忙,要見很多人,他只能趁和客人會面結束的5分鐘空檔訓誡我,我就在博士門口站了4小時,等他和每一位客人結束會面時的5分鐘,聽從他的指示和教導。」

李永豐說,他父親過世後,吳靜吉對他更加關心,「他那時每天跟我說:弟弟,你要注意自己身體喔,不要抽太多菸、吃太多檳榔。如果我要說吳博士是我的誰,我會說他是我爸爸,我就是他兒子,謝謝他多年來照顧。」

(中國時報/李欣恬)

以吳靜吉(後排左二)等人為首的台灣小劇場先鋒劇團蘭陵劇坊,40年來孕育了金士傑(後排左三)、劉若瑀(中排左二)、趙自強(後排右二)等傑出表演人才。(本報資料照片)

以吳靜吉(後排左二)等人為首的台灣小劇場先鋒劇團蘭陵劇坊,40年來孕育了金士傑(後排左三)、劉若瑀(中排左二)、趙自強(後排右二)等傑出表演人才。(本報資料照片)
孤獨不是壞事 卻成文明病

現代人為何需要藝術?因為寂寞

現代人為何需要藝術?因為寂寞。吳靜吉表示,速食化的年代,凡事都有快速解決之道,讓現代人的情緒總來得又急又快,無法面對生存的寂寞,往往造成憾事。

「身為人,那種渴望被了解、被傾聽的孤獨感,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可以透過藝術創作找出口,例如:去畫畫、學跳舞、學表演、做手工藝,甚至是做一桌好菜,藉此找到自己和外界的連結點,找到歸屬感,也能調節情緒。得到憂鬱症的喜劇演員金凱瑞,就透過畫畫調整心情,是很好的例子。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多選擇,用更有創意的方式解決人生問題。」

吳靜吉表示,孤獨原本不是一件壞事,但卻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我覺得大家太少接觸大自然了,應該多多到戶外走走,或是透過藝術創作、欣賞表演轉化內心寂寞,用創意的方式解決人生難關。」

吳靜吉表示,隨著都市建設發達,綠地越來越少,人們逐漸遺忘親近土地的感覺,「我主張教育應該要讓孩子們回歸接觸大自然,創作也是,應該要從自然環境找素材,當你確實了解一地的自然生態面貌,你會從中發掘出非常人文的一面,如此一來,創作也好、教育也好,都能真正深入人心。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以『自由空間』為主題,強調建築和周遭環境、自然地景共處,這都說明了現代人的需求,並非物質性的,而是尋求與他人、環境間的真正連結。」

(中國時報/李欣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