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中時-專題報導

2019-05-13・中時-專題報導
戀上宜蘭 秘克琳神父創立蘭陽舞蹈團

陽舞蹈團不僅是宜蘭縣,也是代表台灣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藝文表演團體,而高齡84歲來自義大利的秘克琳神父是蘭陽舞蹈團最重要的推手。1964年秘克琳神父來到台灣,將一生奉獻給台灣,並為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突破外交困境方面竭盡所能,而蘭陽舞蹈團在他的呵護下一點一滴地成長,更是全世界第一個在教宗(保祿六世)面前演出的舞蹈團體。

以下是秘克琳神父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摘要。

因為感動 一生奉獻寶島

問:當年在什麼因緣下來到台灣?

答:我的家鄉波隆那,在我幼年時期曾受到俄國侵略。1954年,我19歲時投身靈醫會,在我選擇服務地點時,原本在中國服務的靈醫會遭受到中共驅逐而移至台灣,當時我想到自己很不愉快的童年經歷,進而希望可以奉獻自己的力量,為當年正與共產黨對抗的遠東國家服務,而在來到台灣的路上,我為了想多了解當時海外狀況,特意選擇搭乘輪船的方式,沿途停靠埃及、印度、約旦、馬來西亞等很多國家,也有機會對這些國家有短暫地停留與觀察。

到了台灣,看到台灣人認真、努力的精神,讓我很感動,也決定留在台灣奉獻。印象中,當時的宜蘭非常美,但非常窮,更是台灣最需要幫助的地方,於是在新竹耶穌會專為外國人設立的學校學習一段時間中文後,就此落腳在宜蘭。

透過藝術 讓台灣走出去

問:成立蘭陽舞蹈團的起心動念為何?

答:在兩岸政治因素下,台灣的外交處境相當困難,我想透過文化藝術讓台灣走出去,減少政治因素的干預,進而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但即使只是單純的文化表演,卻依舊不時受到打壓。台灣的邦交國少,經常沒辦法取得入境簽證,我只好靠教會與自己的人脈關係,去克服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我還記得,第一次要赴義大利演出時,遲遲無法取得義國簽證,我氣得跑到義大利內政部和外交部抗議,更揚言要舉行記者會,官員最終被我說服發放簽證給蘭陽舞蹈團,也才得以順利演出。

1974年蘭陽舞蹈團赴歐洲巡演,團員們在出發前合影。(天主教蘭陽青年會提供)
1974年蘭陽舞蹈團赴歐洲巡演,團員們在出發前合影。(天主教蘭陽青年會提供)

舞蹈本身 就是完整語言

問:成立蘭陽舞蹈團是因為自己具有舞蹈,或相關藝術的根基嗎?

答:我小時候參加過合唱團,並沒有學過舞蹈表演,但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欣賞藝術」可說是與生俱來血液中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別學習,但都可以看得懂,對我而言,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完整的語言」,也是一種很完整的東西,透過舞蹈所呈現出的內涵,只要用心,都可以感受得到。

問:蘭陽舞蹈團表演方式非常多元,經常融入台灣文化元素,不會只侷限在西方的舞蹈表演方式,如何做到這一點?

答:我不喜歡只是模仿、抄襲,因為那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舊的元素可以保留,但卻要能夠加入新的元素推陳出新,就好比一棵樹的成長,舊的元素是重要根基,但仍要不斷灌溉新的養分,這棵樹才能夠長得又大又好,也才能成為自己,成為與他人不同的蘭陽舞蹈團。

勇敢向前 困難反成助力

問:蘭陽舞蹈團成功的關鍵為何?

答:我對蘭陽舞蹈團還沒有到「完全滿意」的程度,如果說外界給予一點「成功」的肯定,我覺得最大的關鍵就是「勇氣」,要能夠勇敢地去做,即使明知道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也不要怕苦,困難其實是幫助你繼續成長發展的最大助力,所以不要害怕困難,要能夠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勇敢地不斷往前走。

對參加過蘭陽舞蹈團的每一個孩子而言,我覺得這些孩子有個很不同的特點,除了個人的儀態良好,在自信、意志的展現上,也與一般的孩子會不大一樣,這或許是在學習舞蹈之外的另一種收穫。

(中國時報/胡健森)

秘克琳神父(右)帶領蘭陽舞蹈團參加蘭陽青年會成立40周年系列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秘克琳神父(右)帶領蘭陽舞蹈團參加蘭陽青年會成立40周年系列活動。(本報資料照片)
籌畫興建國際兒童藝術村

給孩子舞台 讓他們邊學邊玩

經費有限仍一心打造國際兒童藝術村,高齡84歲的秘克琳神父豪氣不減當年。(胡健森攝)
經費有限仍一心打造國際兒童藝術村,高齡84歲的秘克琳神父豪氣不減當年。(胡健森攝)

經營一個舞團,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經費和舞者。在經費的支持方面,秘克琳神父認為,台灣政府對文化藝術的預算始終是嚴重偏低,對文化藝術方面較為忽視,甚至原本就為數不多的預算,還會因為突然配合其他某項政策而遭到刪減、挪用。

秘克琳神父指出,「民間企業在做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上,也同樣忽略文化藝術這一塊,大多的民間捐款仍停留在經濟貧困救助上,對於文化藝術上的支持,相對的少了很多。這些都是蘭陽舞蹈團成立50多年來,我們不斷面臨以及所觀察到,至今仍在面對的難題。」

再來就是舞者,蘭陽舞蹈團是從小就展開系統性的舞蹈培育,也培育出很多的舞蹈學生,進一步組成蘭陽舞蹈團,但現今社會普遍追求流行,比如西方的流行舞蹈或是韓國流行風格等,願意從小一步一腳印的由基本功學起的孩子越來越少,這也是他所擔心的,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努力提供更多舞台,希望透過更多演出機會,讓民眾看到民俗舞蹈的美好,進而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家長的支持。

秘克琳神父說,目前正在籌畫興建「國際兒童藝術村」,讓喜愛文化藝術、舞蹈的孩子以及大人,能有一個完善且能固定演出的舞台,在「國際兒童藝術村」內,不僅是演出而已,也是一個從事國際合作活動的地方,讓來自各地的表演者、學習者,可以住在藝術村內從事訓練、觀摩、交流等多個面向的活動,當然,更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平台,讓更多人接觸、了解文化藝術,進而願意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蘭陽舞蹈團等表演藝術團體。

他表示,「無論如何,這些讓我感覺到很困難的事,都還是要有人能堅持去做,一旦因為覺得這條路不好走,我們就放棄,蘭陽舞蹈團也就沒辦法超過50年的歷史了。」

(中國時報/胡健森)

蘭陽青年會附設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到秘克琳神父立即一擁而上,親暱地喊著「神父爺爺」。(胡健森攝)
蘭陽青年會附設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到秘克琳神父立即一擁而上,親暱地喊著「神父爺爺」。(胡健森攝)
台灣就是他的家

84歲帥爺爺 暖心爽朗又執著

秘克琳神父29歲踏上寶島台灣,將一生精華奉獻給台灣;如今雖然高齡84,但他神采奕奕以特殊的國語腔調談起往事時,眼神中不時閃耀光芒,個性爽朗、真誠,即使年紀已大,仍掩不住他內心那份年輕的豪邁與熱情以及面對、處理問題時的認真與執著,旁人總能從他身上感染到「勇氣」與「堅持」。

翻出早年的照片,秘克琳神父年輕時俊俏的臉,隨意擺個架勢,完全不輸給電影明星。但歲月不饒人,他從年輕時被人戲稱「費德勒」(網球名將),如今成為孩子們暱稱的「肯德基爺爺」,也從「神父爸爸」升格到「神父爺爺」。

蘭陽青年會附設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看到秘克琳神父現身,立即一擁而上圍在他身邊,口中大喊著「神父爺爺」,他滿臉笑容撫摸著孩子們的頭,與孩子們親切互動。

為台灣奉獻了半個世紀的秘克琳神父,一直到2017年終於領到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談到此事,他除了開心,也不改幽默個性,爽朗地笑著說,有了身分證也有了投票權,從此以後可以大聲地對政府及官員、民代的錯誤,表達他個人的不滿及批評,再也不用擔心因為是「外國人」而遭到「驅逐出境」。

去年第一次領到宜蘭縣政府致贈的重陽節禮金,原本還一頭霧水,等到問清楚始末之後,讓他開心笑得合不攏嘴,不是因為拿到了禮金,而是感覺到終於被政府視為「自己人」。

對秘克琳神父而言,台灣是他的家鄉,即使義大利還有自己的哥哥及弟弟等親人,他大約每兩年就會返回義大利探親、出生地走走、看看,但住沒兩天就又開始想著、嚷著要回台灣,因為他所付出的一切,都已經在台灣生根發展,台灣就是他的家,這裡的人也都是他的親人。

 為台灣奉獻了半個世紀的秘克琳神父,一直到2017年終於領到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本報資料照片)

為台灣奉獻了半個世紀的秘克琳神父,一直到2017年終於領到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胡健森)


  • 策畫:謝錦芳
  • 執筆、攝影:胡健森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