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秦鈺勳日前再度返回四川南充市高坪區青蓮鄉的老家,為他預計今年內出版的《四川尋親記──血脈和血緣》一書蒐集資料。秦鈺勳的父親生前未曾回過南充、抱憾而終;今年初81歲的母親也辭世,此行他將母親的骨灰裝進玻璃瓶,再裝上父親老家的泥土,也算是替母親完成想到南充看一看的遺願。
「我的父親秦光全於1917出生在『順慶府四川東路』,後來他成為一名軍人。」秦鈺勳表示,1949年他的父親跟隨部隊前往台灣,至1983年過世前未曾回過家鄉。去年9月,2017中國西部(四川)國際投資大會、遂寧市投資環境推介會在成都舉行,出席前秦鈺勳即曾表達尋親之意,並由當地的《南充日報》報導披露。
30年前叔叔託台辦尋人
結果,南充市高坪區前台辦主任岳國超看到這則報導,翻閱30年前的工作筆記,在泛黃的紙頁上看到關於秦光全的紀錄。原來,30年前秦光全的弟弟秦光珍就曾請託當地台辦,代為協尋遠在台灣的哥哥秦光全;時隔30年,換成秦光全之子秦鈺勳來到四川尋親。
至此,秦鈺勳確認父親祖籍為南充市高坪區的青蓮鄉。「第一次回到家鄉,我的爸爸等了100年,我等了50年!」當時秦鈺勳在南充與親人們吃了一頓午飯,席開兩桌、很熱鬧。
「我帶來了台灣的泥土、鹽和米過來,我把南充的泥土、鹽和米融合在一起,帶回去『給』父親,我想告訴他,我一直謹記他的教誨,飲水思源,莫忘根與本。」首次回鄉的秦鈺勳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印有父親秦光全名字的瓶子,向當地媒體娓娓道來;並在微信朋友圈上,直播回鄉尋親的全程,向提供協助的各地台辦致謝。
此次再度來到南充,秦鈺勳語帶惋惜地說,「上次回來,我把家鄉泥土帶回去了,這一次,我同樣想帶一些泥土回台灣。」原本計畫今年中秋,他將帶著母親、妻兒來到南充,在青蓮老家過節,讓老母親看看父親幼時生活的地方,也見見秦氏家族的親人。但今年初母親不幸往生,成為秦鈺勳心中難以彌補的遺憾。
有意投資南充貢獻故鄉
除為撰寫中的《四川尋親記──血脈和血緣》蒐集資料外,秦鈺勳此行尚有更重要任務:身為長子嫡孫的他,必須修繕秦氏家族族譜。「回來這幾天,我就一直在忙這個事情。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記錄了42位在世的大陸秦家族人的資料,加上台灣我們家的資料,秦家現在就有54位在世的族人。」
秦鈺勳笑稱,突然多了40多位親人,這種感覺很幸福。他將會在南充待上一段時間,接下來將考察南充的投資專案,只因很想替老家做點貢獻。
(旺報/賴廷恆)
兩岸血脈相連 交流鎖不住
兩岸開放交流逾30年,每年超過900萬人次來來往往,且不論歷史傳承、血脈親情,包括經貿參訪、教育學術、藝術文化、觀光旅遊等,形式豐富多元、蓬勃發展交流,早已交織成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兩岸關係,譜寫出繼往開來、不斷更新的交流篇章,又豈是嚴審、卡關陸客,就能單方面鎖得住、禁得了?
開放30餘年來,多少大時代戰亂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故事,因兩岸尋親探訪而翻出新的篇章?又有多少民眾因各方面的交流往來,為個人、家庭乃至家族建立新的兩岸關係?就以台商秦鈺勳為例,原本是前往四川考察、尋覓投資機會,卻意外尋親成功,一下子多了40多位親人、幸福加倍。
這一切看似偶然,實為必然。30年前先是四川的弟弟託台辦找哥哥,30年後則換台灣侄子找四川親人,首度回到南充家鄉的秦鈺勳說道「我的爸爸等了100年,我等了50年」。親情血脈的聲息相通,既不會因時間消逝而漸行漸遠,也不會被海峽相隔而割裂分開,設下任何藩籬、封鎖都無法改變,所有的偶然終將匯入一個歷史的必然。
日前蔡政府祭出從嚴審查大陸參訪團的「反制」,意圖用意識型態、政治因素影響兩岸交流,只是再度凸顯出損人不利己,類似鎖國政策的夜郎心態。兩岸血脈相連,乃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更何況「改革沒有回頭路」,兩岸交流亦復如此。
(旺報/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