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4・Array

2024-03-24・Array
缺實戰經驗 兩岸談判人才流失

 金門海域大陸漁船翻覆事件,開啟2016年民進黨上台以來,兩岸不得不進行的首次「面對面談判」,事件至今未落幕,背後也反映台灣這些年缺少兩岸談判實戰的機會,更迫切的是,具備對陸談判經驗的事務官,正隨著時間逐漸流失。

 台灣對大陸的談判經驗,肇始於1990年代初期的金門協議,之後海基海協會成立,讓兩岸溝通協商有個對話窗口。在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簽署23項協議,背後更是透過經驗傳承,培養出一批散布於各部會、具談判經驗與能力的中階事務官。當時,我方談判代表由三方組成:以海基會名義帶隊出團、各專業職權部會代表進行實質談判、陸委會代表「監軍」並守住政治底線。

 曾任陸委會諮詢委員、海基會顧問的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過去幾年兩岸缺乏官方互動,台灣因此忽略談判溝通的重要性,相關官員的談判經驗與專長黯然失色,若非不受重用,即是屆齡退休,以致相關人才持續流失。

 儘管兩岸當前少有互動,但王信賢疾呼,台灣仍應未雨綢繆,積極累積對陸談判事務官,包括傳承過去的談判經驗,否則大陸未來持續出招,台灣勢必也須做出回應,無論是如這次漁船意外事件,或是兩岸ECFA早收清單等潛在談判議題。

 位居ECFA談判第一線的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今國際貿易署)副局長徐純芳指出,事務官經過各種考試進入公務體系,具備一定水準去判斷與處理基本涉外事務,但必須給予機會及舞台,否則未經實務經驗,談判人才的培養談何容易。

 她強調,兩岸現階段各有堅持,因此政府應該先思考如何打破目前僵局。政府的兩岸政策必須清晰,創造明確的談判方向與機會,並給予充分授權,依照我國文官體系的素質,談判人才隨時都可以培養與應戰。怕的是,這些人才在目前的工作情境下難以自我成長,而成為只會在辦公桌上「爬格子」的文案官員,就有點可惜了。

 徐純芳直言,談判可以有冗長的準備,但一定要有個起源,即打破僵局,「否則一切都是空的」。她特別提醒,不要把兩岸問題的希望都放在美國及日本,我方應該要自己設法解決問題。

 前陸委會副主委、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則提出談判的三層次。一、營造有利的談判環境,但當前兩岸緊張,不存在此環境;二、誰去談判,但陸方拒絕與我官方往來,儘管雙方偶有委託民間單位在若干議題接觸,但並不能算正式談判。三、談判人員本身。馬時代兩岸融洽,大陸對台持讓利態度,事務官談判經驗相對次要,但如今兩岸「真刀真槍」,談判官員的素質就更顯重要。

 趙建民強調,當前台灣的兩岸大戰略模糊不清,應把國安戰略目標的優先次序排列出來,如此才能就是否對陸談判、如何談判等做出安排與準備。(旺報/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