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陸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並走出海外,在具備技術革新與低價等優勢下,在全球形成巨大競爭力與高市占率,但被歐美國家批為「產能過剩」,甚至美國5月祭出100%進口關稅進行抑制。各國對大陸電動車也出現各種看法,有的讚許改變全球車企生態,但也憂心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衝擊,積極思考因應策略。
大陸電動車產業近年飛速發展,2023年的電動車產銷分別達到958.7萬輛、949.5萬輛,連續9年全球第一。去年全球電動車總銷售量1420萬輛當中,大陸電動車占到近6成。今年第1季產銷也分別年增28.2%、31.8%,海外出口年增率23.8%。
像是大陸電動車代表車企之一的比亞迪,去年第4季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並加速向東南亞、中亞、中東、歐洲、澳洲等地發展,這也讓歐美部分國家批評大陸電動車「產能過剩」。
關於「產能過剩」論,大陸官方多次重申,並非政府補貼產物,而是全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充分競爭的結果。也有美媒持平分析指,大陸多數電動汽車出口商,產能利用率處於國際公認正常水平,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遠低於德日韓等國,不存在傾銷問題。
但從現實來看,已有愈來愈多國家對大陸電動車進行反制。美國政府在當地時間5月14日宣布,對來自大陸的180億美元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其中包含對電動車進口關稅從25%增加至100%。
這也對其他國家形成連鎖反應,歐盟表示持審慎態度並評估可能影響;加拿大方面也透露,正在考慮是否提高對大陸電動車關稅。
從技術與全球產業生態來說,大陸電動車確實帶來新刺激。歐洲新車評價規程祕書長米希爾表示,越來越多大陸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認為在歐洲取得的成績與其在技術創新、安全保障、綠色環保、品質提升等進步直接相關。
但不可否認也對他國帶來衝擊,例如德國《世界報》指出,低價的大陸電動車,是對德國核心工業汽車業發起進攻的先兆。這也加速各國政府與企業的因應。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日本和東協將制定有關汽車製造銷售的首個共同戰略,涉及人才培養、生產工序的脫碳化、確保礦物資源並向生物燃料等新一代領域投資等。(旺報/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