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角力升溫,彼此也在印太區域尋找盟友,學者指出,即便美中陷入僵局,但仍可以因為共同利益合作,這正是第三國可以施力的地方;也有學者認為,美中貿易戰中,美國想孤立中國的目標反而適得其反,並預測未來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會崛起。
由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舉辦的「亞洲角度與聲音:美中緊張下的地緣政治結果」論壇11日登場。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柯成興給予美中之外第三國3種方法,發揮主動性,包含「不經意合作」、「輕推強權僵局」、「探索多邊主義」。
柯成興指出,首先要試圖讓強權達成合作,而這不是一定要簽署什麼和約,而是可因共同利益「不經意地」。重點在於要如何「有飯吃」,是人們專注於追求自身利益才達成合作及好結果。
柯成興說,強權就是在希望對方做和自己一樣的事,照自己路線走而陷入僵局的,他相信在經濟上輕推一把,給大國一點壓力,就能化解僵局邁出大大一步。
柯成興也建議,可以採取新加坡的政策「探索多邊主義」,若無法讓強權走出僵局,其他國家不妨就自己建立一套多邊體系。
香港大學教授鄧希煒則指出,美中貿易戰下,美中對彼此商品施加的關稅平均是19%,若川普勝選,關稅會更重。美國不再是中國第一的貿易夥伴,只占了中國出口的14%,但這只是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中國透過第三國最終出口到美國的數字其實一直在往上升。附加中國價值的產品進到美國的貿易量是上升的,近期更達到中國貿易的4分之1,其中最為受益的國家就是墨西哥、越南、台灣、加拿大、韓國。
鄧希煒表示,中國透過第三國對美國投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東協國家,尤其馬來西亞。美中都對東協展現興趣,但在地緣政治上沒有為美國帶來好處,反而帶來負面影響。如今東協、亞洲國家和中國更為緊密,因此若美國目標是在亞洲結交盟友、孤立中國,貿易戰反而適得其反,將亞洲所有經濟體更加推向中國。
鄧希煒說,在新全球化時代,可以稱之為中國加1或中國加N,這導致供應鏈韌性降低,因為有更多的進口來自特定國家。在一個中國只跟自己夥伴貿易的世界,全球總體經濟將下降2%,而像新加坡或摩洛哥等國則會喪失0.5%的GDP。
鄧希煒也預測,未來5到10年,經濟成長會相較過去20年更緩慢,貿易變得更區域化,隨著美中貿易戰的進行,也出現了贏家與輸家,若美中貿易戰持續下去,會促成印度、印尼與馬來西亞崛起,而台灣則必須謹慎應對美中之間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旺報/蔡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