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另一篇報導〈「陰柔之風」盛行是喜是憂?〉則提及,近日某位藝人在音樂選秀節目上表示,男生應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此言一出,瞬間在網路上引起正反面的辯論。
打扮已非女人的特權
由記者進行的調查也顯示,約28%的受訪者認為大陸確實盛行陰柔風,且十分在意此現象。北京市一名上班族小劉表示,時下男藝人比較愛美與愛打扮,在螢光幕前也常做出女性化的行為,「譬如有些男演員有蘭花指、捂嘴笑等動作,引起其他青少年的模仿。」
也有約25%的受訪者並不在意社會偏向女性化。「現代社會中,打扮已經不是女人的特權」。北京市一名研究生小陳即表示,他平常就會在意自己的穿著,也特別關注流行款式,「這就只是一種時尚,和社會風氣無關」。
此外,持中立意見的受訪者則占大多數,比例約4成。大部分民眾均認為,不管是女性化、男性化,甚或是「中性化」,只要別太超過,對社會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大陸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長鄧希泉指出,女性化的男明星對孩童確實會有一定影響,但現今青少年體質弱化的原因複雜,不能以單一層面進行解釋。
對於調查結果,一位性別學專家表示,「社會的性別氣質應該多樣化發展。」回顧中國傳統社會中,對於男性的定義就是陽剛,而女性就應該要陰柔,但其實氣質就是自己個性的延伸,不應該讓傳統的價值觀侷限人們的性別特質。
女性化是種生活方式
《人民日報》海外版同時刊登的另一篇評論〈多元社會,需要包容〉也提到,女性化現象並不只侷限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出現太多個「男扮女裝」而爆紅的名人,同時也有不少女性女扮男裝建立功業的前例。「但即使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對於那些長相秀美,愛著女裝的男子也是十分包容的」,這顯示出社會風氣的多元化。
「所謂多元,就是指不僅僅存在一種價值觀,不僅僅存在一種生活方式。」評論者表示,女性化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能因為一個男子穿著像女性,就讓他無法在社會立足,「而且在多元化社會中,我們更應該包容這些並不一定是主流的現象」。
文中並闡明,社會若只有一種價值觀,人人皆以相同的模式生活,則社會就會顯得毫無活力、單調乏味;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讓社會變得多彩多姿,也讓個人有不同的選擇權力。「過去對男性的角色認定,主要集中在孔武有力、陽剛之氣上」,現在打扮已非女性特權,既然可以女扮男裝,為何男性不能借鏡女性的生活方式呢?
(旺報/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