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劉洋、劉希丹這對志工情侶剛開始戀愛時,相偕來到位於海拔4540公尺,長江正源沱沱河與青藏公路交叉處的「紅房子」──當時才剛完工的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劉洋留下驚愕的第一印象:「很美的美景,很多的垃圾」。6年來,結婚已兩年的劉洋夫婦所參與的環保組織,已自三江源帶走60萬件垃圾。
長江源頭首見,被藏民暱稱為「紅房子」的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由民間公益組織四川省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簡稱「綠色江河」)發起修建,外觀為一棟藏式紅色建築。
垃圾隨城鎮發展湧入
1995年成立的「綠色江河」,正式從2012年開始向外搬運、處理三江源垃圾。當時免洗餐盒、礦泉水瓶、鋁罐等不可分解的垃圾,隨著青藏鐵路、城鎮化發展,大批湧入生態原本脆弱的長江源;尤其「紅房子」所在的唐古喇山鎮,儼然成為萬里長江的「第一汙染源」。
劉洋表示,長江源區面積遼闊,牧民居住分散,垃圾很難集中、運輸與處理。「綠色江河」自2012、2013年開始,陸續發起「垃圾換食品」、「帶走一袋垃圾」等環保專案,鼓勵牧民將垃圾帶至保護站,交換相對數量的生活物品。
「保護站志願者們分類打包,再動員來此參觀的自駕遊客帶走一袋垃圾,將垃圾送到格爾木的綠色驛站統一回收。」曾於2014年擔任保護站管理員的劉希丹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牧民參與,「從拉薩到格爾木的遊客,70%以上都願意參加。」
綠色驛站回收兼休憩
2017年由「綠色江河」與青海省政府合作共建的「青藏綠色驛站」垃圾回收站專案也正式啟動,既能回收垃圾,又能兼顧貨車司機、遊客短暫休息與環保宣傳等多項用途。目前在格爾木至唐古喇山鎮420公里的青藏公路路段上,已有6個站點。
來自甘肅的劉洋、劉希丹,為「綠色江河」全職工作人員裡為數不多的夫妻檔之一。劉希丹2014年正式加入「綠色江河」,最長的一次,是曾在保護站連續待上5個月,「每天7點鐘起床,晚上11點之後才能休息,從睜眼到閉眼都是工作。」
原本任職於甘肅人民防空辦公室的公務員劉洋,2017年也成為「綠色江河」的全職人員,參與青藏線沿線綠色驛站建設的啟動。6年來,透過「垃圾換食品」,「綠色江河」自三江源帶走塑膠瓶、金屬罐、廢舊電池等垃圾達60萬件;但劉洋強調,垃圾還有很多,夫妻倆會一直守護下去。
扎根長江源 盼逐步改善垃圾問題
自青藏公路修建完成起,青藏線邊的垃圾問題就始終存在。9月9日為大陸的第四個公益日,任職四川省民間公益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的劉希丹擔心,垃圾問題將逐漸積重難返,且非短期之內能解決;為此「綠色江河」選擇扎根在長江源,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長期駐守,盼能逐步讓情況獲得改善。
四川省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簡稱「綠色江河」)會長楊欣在三江源工作,今年已第21個年頭。1994年,楊欣來到青海,聽聞老牧民講索南達傑為保護藏羚羊,倒在偷獵者槍下的故事後,先是義賣本身著作《長江魂》,並四處招募志工,用最簡陋的工具、儀器,完成保護站第一期的修建,最終成立索南達傑保護站。
1997至2000年,「綠色江河」40餘位志工在海拔4500公尺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建起大陸民間首座自然保護站索南達傑保護站,從此可可西里、藏羚羊廣為人知。2017年由「綠色江河」推動的「青藏綠色驛站」垃圾回收站專案,每天組織志工徒步4至5公里,或開車10公里撿拾路邊垃圾,如今一個驛站每月約能撿拾礦泉水瓶6000個、鋁罐5000個。
30歲的「綠色江河」夫妻檔劉洋、劉希丹許下承諾,將「一直做下去」保護三江源、沱沱河;對於「將自己交給了這片土地」、55歲的楊欣而言,環保也是一條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射線。
(旺報/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