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南方的沙面,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過去是大陸對外通商要津,於1861年成為英、法租界後,百年來建起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9家外國銀行、40多家洋行,如今百年過去,留下眾多歐陸風情建築,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之一。
沙面作為廣州重要商埠,在宋、元、明、清時期就是對外通商港口與遊覽地。沙面於清道光年間曾設有炮台,並經歷過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但在中國戰敗後,淪為英、法租界。
19世紀 在華洋人居住地
英國政府1859年強迫清朝廣州政府於沙面北面挖出寬40公尺、長1200公尺的「沙基湧」,並在沙基湧北面開闢道路,定名「沙基」,俗稱「鬼基」(現六二三路)。最終,英、法兩國於1861年與清政府簽訂《沙面租借條約》,從此沙面租界正式成為一個獨立於廣州城的外國城區。
沙面作為19世紀在華洋人的主要居住地,歷史的洪流在這座島上留下了許多痕跡,布滿林蔭的沙面大道兩旁,有多達150多座歐式建築,其中包括哥德式、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巴洛克式等建築風格,讓人彷彿置身於歐洲小鎮中。
沙面大道旁不泛有廣東外事博物館、粵海關俱樂部,台灣銀行及英國雪廠等著名建築。其中,沙面一街3號建築建於1899年,原為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占地約1000平方公尺,在該島眾多建築中,是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的建築之一,因此被稱為「沙面第一樓」。
此外,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為「紅樓」的建築,建築風格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沙面大街54號原是匯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築風格,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6號為「抱趣堂」,原是花旗銀行的前身萬國寶通銀行,現在1樓為法國餐廳,2樓則是畫廊。
露天博物館 陸5A級景區
沙面歷經百年,面積0.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周恩來等人的足跡,已成為中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更被譽為是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沙面近年來已被開發成大陸國家5A級景區,作為殖民、帝國主義的見證,永垂於世。
(旺報/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