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0・旺報-專題報導

2019-04-20・旺報-專題報導
時尚分眾化 商機轉捩點

消費者追自我認同 業者多元策略經營求存

至於台灣、香港過去如Bossini、達芙妮等知名品牌,如今表現卻已黯淡,是否表示時尚業未來沒有台灣品牌空間?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建彬認為也不必然,在精品時尚與快時尚外,例如「無印良品」或「小米」主打的簡約時尚,以及C2M(客對廠)模式抬頭下,台灣紡織業其實具備強大製造力,或許能關注這塊領域。

3月25日,「漢帛獎.第27屆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參賽作品。(新華社)
3月25日,「漢帛獎.第27屆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參賽作品。(新華社)

小眾品牌 兩岸正起步

在大眾消費者對Zara、H&M等快時尚品牌失去新鮮感,卻又無法承擔高價奢侈品時,具合適的性價比、且獨具特色的國內小眾品牌恰恰滿足年輕消費者對新鮮感的期待。

觀察近年大陸也正興起「國潮」時尚風,從「李寧」這個國產運動品牌登上2018年初紐約時裝周上走秀就是明顯案例之一,尤其對於95後、00等的消費主力軍來說,追求符合「小眾自我」的品牌思維更為明顯。

時尚精品 業績受衝擊

因此,面臨「時尚分眾」衝擊,首波恐屬大批歐美精品品牌,已經不再如過去受到「瘋狂追捧」甚至出現業績上的衝擊。舉例來說,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於4月1日就在上海關閉店面,而這已是近期在上海關閉的第4家門市。

事實上,近年來Burberry業績不如過去理想,除股價持續下跌,甚至傳出品牌將被收購消息。據《北京商報》引述派尚服飾搭配學院院長康藍心說,品牌關店最重要原因還是控制成本,在業績下滑之下,關店是最直接方式。

王建彬分析,這些時尚奢侈品牌如LV、Gucci在大陸市場都進入成熟期,加上時尚偏好的分眾下,不再是什麼都能賣、什麼都能賺。為維持業績,觀察主要應對在於加強商業模式與行銷調整,讓經營更有效率,例如產品定位更精緻化、行銷更高效,透過精準投放重點產品卻賣更好。

據陸媒《華麗志》分析,時尚產業面臨重要挑戰是如何跟上技術發展和消費者需求變化,認為策略可歸納為幾點,包含品牌組合升級,擁有更高溢價能力的品牌,並對不同客層市場布局;透過財務投資新銳品牌、收穫成長紅利等模式,以及挖掘大陸市場紅利等。

但面對挑戰絕不只精品品牌,連前幾年當道「快時尚」也面臨變遷衝擊,包含實體店租壓力、業績衰退與積極搶進電商助力等趨勢。以被視為全球快時尚巨頭的Zara為例,母公司Inditex SA在2018年度的門市租金就創下24億歐元的新高紀錄。

甚至其他類似品牌更迎來寒冬,先是來自英國的Topshop、New Look先後宣布大規模關店;美國Forever 21更徹底退出法國與台灣市場等。

4月5日,一名模特身著具有布依族傳統元素設計的服飾走秀。(中新社)
4月5日,一名模特身著具有布依族傳統元素設計的服飾走秀。(中新社)

快時尚 面臨轉型衝擊

此外,時尚零售市場隨著網路和科技革新,更快速推動消費者購物頻率,也讓「線上結合線下」成為快時尚兵家並爭。無論H&M、Zara或優衣庫(Uniqlo)都處於數位化轉型階段。

例如H&M通過與天貓合作,從去年9月舉辦首個天貓超級品牌日,讓H&M獲得階段性的成績,讓近期財報亮眼,2019年將繼續加大線上的投入。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快時尚品牌近幾年整體成長乏力,這跟難以接觸到大陸較低線級的城市有很大關係,因此為推進到消費持續成長的大陸三四線城市,這些品牌需要依靠天貓等相關電商平台,並通過平台意見反饋,瞭解三四線城市消費者的需求,據此做調整以至於整體轉型。

(旺報/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