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30・旺報-綜合報導
5千年牙雕蠶不繭單 見證絲綢之源

河南雙槐樹遺址 出土蠶雕呈現吐絲姿態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取自新華網)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取自新華網)

牙雕蠶長6.4公分,寬不到1公分,厚0.1公分,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背部突起,呈現頭昂尾翹的緊繃型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牙雕蠶是家蠶,且處於吐絲姿態,顯示出古人已不將蠶看作是一般寵物。

華夏文明發祥地

江蘇省蠶農展示豐收的蠶繭。(新華社資料照片)
江蘇省蠶農展示豐收的蠶繭。(新華社資料照片)

顧萬發指出,結合雙槐樹遺址附近的青台、汪溝遺址研究,可發現仰韶時期在中原的古人已經了解養蠶繅絲技術。

牙雕蠶的工藝精巧之處在於古人選擇野豬獠牙作為材料。顧萬發表示,野豬獠牙基本呈現透明,與蠶吐絲階段的透明體態相符;牙雕蠶另一側為獠牙的原始表面,質料粗糙且發黃,也與蠶吐絲時體態略微發黃有關。

雙槐樹遺址位於河洛文化的核心區域,有文獻密集地記載,此地是黃帝修壇、大禹得賜之地,被視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經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大陸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陸絲綢博物館、鞏義市文物旅遊局等單位合作,對雙槐樹遺址展開調查與考古工作,至今已有6年之久。

雙槐樹遺址已確認總面積達117萬多平方公尺,目前已挖掘3500多平方公尺,發現3條仰韶文化時期大型環壕、3處公共墓地、1處大型房址分布區、4處窯址,以及13處藏有豐富或特殊文物的祭祀坑。

牙雕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取自人民網)
牙雕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取自人民網)

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2公里、伊洛河東4公里,又有內、中、外三重環壕。專家分析,此地有三重環壕重重保護,顯示出當時人們已有良好的護城河概念,並在此處建立類似國家的形態。

雙槐樹遺址出土文物中,除了常見器形盆、罐、鼎、豆、缽、小口尖底瓶等之外,還有仰韶文化晚期完整彩陶、與絲綢製作工藝有關的骨針、石刀、紡輪等豐富文物。

仰韶晚期最大據點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彩陶。(取自新華網)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彩陶。(取自新華網)

雙槐樹遺址出土器物與其他同時期遺址相比,器形較大,且規格較高。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汪旭說,從該處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雙槐樹遺址是距今4800至5300年間的超大型聚落,也是目前已知仰韶文化晚期的最大據點。
雙槐樹遺址已被大陸國家文物局納為「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將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民族的形成等研究,提供重要考古資料。

(旺報/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