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與專家在觀察孩子時,經常聚焦在孩子是否做出了適當的行為?孩子有足夠的自制能力嗎?該如何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
兒童專家朱翰均表示,上述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家長。而在兒童治療的實務上,許多家長提出更多具體問題,其實就是希望可以得到最正確又快速的答案及解決方法。像是:
「我的孩子不專心,總是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坐好。」
「我的孩子總是愛發脾氣,一不順他的心意就立刻地上打滾。」
「我的孩子在學校會亂打人會抓人。」
「我的孩子總是自己一個人玩,不愛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
「我的孩子到現在還是不好好說一句話,連看人打招呼都不會。」
綜合上述的問題,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的疑問通通都是關注孩子的行為,而沒有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許多家長只想找到一個立即的解答,但卻忽略了是什麼因素,讓孩子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因此,在這裡想強調的是,若僅止於關注孩子的問題行為,將無法正確「閱讀」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曾經有一個治療案例,二年級的小華(化名)在學校福利社排隊時,不小心推到前面的同學,之後小華被同學投訴打人,小華對這件事感到很抱歉,也接受了學校的懲罰,但根據後續的治療追蹤發現,小華一直以來都有「觸覺過度敏感」的問題。有這類問題的孩子,對於一般人感覺認知上的輕微觸碰,都會產生過度感應,因為大腦將訊息過度放大,使得輕微的觸碰變成過度的刺激。
相信多數人都有早上上班擠捷運和跨年散場人擠人的經驗,在擁擠的排隊人潮中,任何一個小推擠其實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反應。以小華的案例而言,儘管小華只是在學校福利社排隊,人潮跟擠捷運和跨年散場相差距大,但因為「觸覺過度敏感」的問題,使得一般學生學校生活的日常-福利社排隊,對小華而言變成相當具有壓力的一件事。
因此,如果想要正確的處理這個行為的根源,應該是針對小華「觸覺過度敏感」的問題進行治療,而不是他推擠的行為。
當孩子在大腦發展階段,持續接觸到大量壓力時,會影響往後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表現。以小華的例子來看,若老師處理小華推擠行為只希望用處罰的方式換來立即效果,而沒有閱讀到小華真正問題時,長期下來,孩子會累積挫敗感及壓力,這些負面思維將會引發成長過程中更大、更難以解決的心理情緒問題。
因此,身為治療師,一直以來便很鼓勵身為孩子引導者的大人們,學會閱讀自己的孩子。事實上除了處罰之外,一定會有更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冷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以下4種方法,來為閱讀孩子,建立起正確觀念:
1. 一定要先看眼神,再來是孩子的動作
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從孩子的眼神,可以閱讀到孩子當下的內在情緒,是喜悅、恐懼、憤怒或是悲傷,我們更能了解孩子對於面臨到的挑戰有什麼樣的感受。而肢體語言常常透露出很多重大的訊息,孩子的動作往往可以讓我們預測他接下的行為,像是孩子的四肢變的僵硬、雙手無意識的摳指甲,很有可能他已經承受了大量的壓力。
2. 觀察孩子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
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因應挫折的方法,有些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有些孩子則是需要撫摸熟悉的毛娃娃,也有些孩子會用比較「粗暴」的方式像是丟東西、大叫等等方式。先別急著制止孩子,反而給予一些空間讓孩子能自我修復,或許更能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3. 多分享關於自己的事
分享自己也是一種連結。把自己的經驗帶給孩子,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甚至體驗,就算是你因為病痛到了醫院,都可以分享給孩子知道,用聲音引導孩子感受當下,孩子會透過模仿你的方式學會表達自我內心,這樣一來大人也能更容易的閱讀孩子。
4. 減少評斷孩子的表現
孩子有時常會突發奇想,做出一些天馬行空的行為,但是我們都必須了解這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也必要有的階段。不用急著去下評論好或壞,給予彼此機會,事後再一起討論,更能讓孩子發現自己,也更認識自己。
(本文由朱老師的共融樂園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