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6・中時-專題報導

2018-12-16・中時-專題報導
穿梭時空 漢服原來這麼美

大陸裝束復原小組 從壁畫變出古衣裳

考古的精神復原的漢服,布料結構和花紋都透過大量文獻考究。衣服重製過程中,連染色也不馬虎,用古法上色、固色,才打造出古色古香的配色。(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考古的精神復原的漢服,布料結構和花紋都透過大量文獻考究。衣服重製過程中,連染色也不馬虎,用古法上色、固色,才打造出古色古香的配色。(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漢服原來這麼美!」近年拜大陸影視劇在服裝造型上的考究,一般觀眾對漢服的認識,從配色、服裝、頭飾、耳飾等裝束到審美視角,都有了不同的認知。兩岸國學名家龔鵬程則指出,大陸近年漢服熱,年輕人穿著漢服街拍者大有人在,而漢服背後所呈現的「正三角」審美,也與西方的「倒三角」大不相同。

代表出席中日韓傳統服飾展,大陸裝束復原小組的巧扮之下,讓許多人驚為「從壁畫裡走出來」,這個小組自2007年成立,11年來以考古的精神復原了200多套中國正統漢服,小組的美術組組長胡曉指出,復原漢服最難的,在於之前從未有人做過,這從零到一的過程,全靠反覆不斷地嘗試。

從無到有 11年還原200套

「因為從沒有人做過,不論是從壁畫、古畫中尋求漢服復原,需要集結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才」胡曉指出,自己是專攻國畫裡的人物畫,又因為參與唐墓壁畫人物研究而投入漢服復原,希望以趨近百分之百的程度來完成漢服的復原,胡曉表示其中需要美術史、考古、服裝、禮儀、傳統美學等一整個系統共同運作支持。

隨著漢服熱,許多漢服愛好者成群結隊地像是辦嘉年華般,穿著漢服走入當代生活,從婚禮、畢業典禮到街拍均可見著漢服的身影。「從第一眼只覺得好看,到有本有源且穿上身很合理,最花時間的是不斷地試。」胡曉說,從傳統衣料的草木染色到手工的編、織工藝,漢服復原小組一直在大江南北尋找最接近的面料或工藝,以期能復原出最仿古的結構和花紋。

1972年出士的唐代彩繪騎馬仕女泥俑(右圖,取自新浪微博@裝束與樂舞),裝束復原團隊考據後復原的初唐帷帽裝束。(左圖,裝束復原團隊提供)
1972年出士的唐代彩繪騎馬仕女泥俑(右圖,取自新浪微博@裝束與樂舞),裝束復原團隊考據後復原的初唐帷帽裝束。(左圖,裝束復原團隊提供)
 從無到有,裝束復小組11年完成了200多套中國正統漢服,(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從無到有,裝束復小組11年完成了200多套中國正統漢服,(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蠶多一眠 古絲宣告失傳

「有的工藝,現在確實是做不出來了」說來成趣,以古代素紗單衣來說,現在做不出來的原因是「現在的蠶都是四眠蠶,養得很肥壯,吐的絲比較粗;古代都是三眠蠶,那種細絲做出來的薄度,現在是再做不出來了。」漢服復原小組可以花上幾個月時間走訪幾乎失傳的工藝,「像戰國的扇子,由出土文物去復原,最後在浙江偏遠小鎮找到保存的編法和工藝。

 大陸近年漢服熱,年輕人穿著漢服街拍者大有人在。(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大陸近年漢服熱,年輕人穿著漢服街拍者大有人在。(取自裝束復原小組微博)

即使是古代的服裝,穿上現代人的身上也需要「合理」,胡曉說:「如果穿上身覺得哪裡不舒服,那古人也是一樣的,必須調整至合理。」可知不論哪朝哪代,服裝的舒適合理仍是最基本的指標。此外,「健康美其實是仕女畫中的主流」胡曉指出,或許古代也有部分時尚流行是今人看來較奇特的,但不論是《搗練圖》或《歌舞圖》,古人不論階層對健康美的追求,其實與今人無異。

(中國時報/李怡芸)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