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2到4月農閒期間,台南學甲、鹽水、新營及嘉義義竹一帶,一隻隻身形健壯、目光炯炯有神的賽鴿,背著造型特殊的「鴿笭」飛上青天,發出的嗡嗡聲響格外引人注意,這項百年以上歷史的「放笭鴿」活動,是在地農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但隨著全台鴿笭製作師傅僅存1人,已出現傳承危機。
鴿笭幾乎全靠手工打造,早期製作師傅不少,但多為自學而成,彼此間也無師徒或交流傳承,加上傳統鴿笭賽受到農村人口外移、養鴿數量減少,規模縮小甚至停辦,鴿笭製作師傅也隨之銳減。家住台南鹽水的63歲鴿笭大師謝榮哲,製作鴿笭經歷逾30年,每年打造近200個鴿笭,是全台僅存的鴿笭製作師傅。
謝榮哲說,他原本職業是修墳師,從未參與過鴿笭賽,但有朋友熱衷此道,建議手巧的他動手做做看,沒想到就此「業餘變大師」。
雖是小小的鴿笭,但製作上不但要符合鴿子體型,還得加入流體力學理論,讓鴿子背起來省力,免得負重過大折損賽鴿跟鴿笭,也失去比賽切磋意義。
謝榮哲製作的鴿笭評價不錯,透過口耳相傳,愈來愈多鴿友下訂,平均1天可做出1個,每個售價約2000元左右,雖然年產上百個,但無法養家糊口,興趣成了支撐他做下去的動力。
2014年台南市政府將「放笭鴿」列為市定民俗,每年透過鴿笭文化季活動推廣,補助學甲、鹽水、新營22個庄頭舉辦對抗賽,2017年起也連續3年舉辦鴿笭製作技術傳習工作坊傳承此技藝,謝榮哲是碩果僅存的講師;但隨著年齡日增,眼力不若以往,謝榮哲雖有心想傳授技藝,目前仍無人接棒。
學甲紅茄萣笭鴿會長李明坤說,現在鴿笭製作、修復都僅靠謝榮哲1人,若謝退休,鴿笭賽也會跟著「不玩了」,只能留存在影像及記憶中,盼政府單位積極協助傳承此民俗文化。
(中國時報/莊曜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