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中時-綜合報導

2022-07-03・中時-綜合報導
當心熱傷害 中暑死亡率逾3成

最近天氣高溫逼人,依衛福部統計,去年6月熱傷害人數有238人,但今年6月27日熱傷害人數已達243人,已超過去年6月整個月,到了30日更達277人次。專家表示,熱傷害中,以中暑最為嚴重,死亡機率約3至8成。一旦出現中暑,第一步驟是降溫,其次才是送醫,可解開患者多餘的衣服,灑水、吹風,等水分蒸乾後再重新打濕身體以助散熱。

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專任教授高偉峰表示,只要產熱大於散熱,就有可能造成熱傷害,而除了溫度,濕度也是關鍵,36度的天氣,若濕度高達百分之百,就會產生63度的熱指數,即便是在天冷的12月,在濕度高的環境跑馬拉松,仍有熱傷害風險。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熱傷害可分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熱痙攣為因體液、電解質流失,導致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熱暈厥則是在高溫下長時間站立,如軍隊訓練、學校的朝會時,因血液回流不順,導致腦部血流不足的暫時性暈厥。

至於熱衰竭,陳潮宗表示,是因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而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喘、血壓低、臉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陳潮宗表示,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多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所致,分傳統型、勞動型,前者缺乏對氣溫、濕度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病患,後者則發生在高溫環境的工作者,如國軍、勞工、農夫、運動員。中暑時,皮膚因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會意識不清、體溫超過40度、中樞神經異常,恐致休克、心臟衰竭、多重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死亡機率約為3至8成。

高偉峰說,近年最有名的中暑就是洪仲丘事件,洪仲丘送院時體溫達44度、神智不清,沿路若有人協助降溫,也許歷史就會改變。一旦中暑,最優先要做的就是降溫,緊接著才是送醫。

他建議將中暑者的身體泡在冷水裡,只露出一顆頭,若沒辦法這麼做,就解開衣服,灑水打濕身體,用電風扇吹,等水分蒸發,再重新打濕,若情況還沒嚴重到中暑,但已經有體溫介於37~40度、頭暈、噁心、頭痛、虛弱、口乾等熱衰竭情況,就要趕緊到陰涼的地方補充水分,避免溫度繼續上升。

(中國時報/林周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