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增速趨緩,年輕人消費轉向追求性價比與「小確幸」,呈現出選擇性的報復性消費。然而,平價市場卻在此時已成一片紅海,台商服務業反更難吃到經濟紅利,已傳出有台灣品牌因此打算退出大陸市場,轉往海外發展。另有台商緊跟數位化趨勢,嘗試以線上線下營運相結合,以面對日益競爭的市場環境。
匯聚異國料理的上海「老外街」景區,在疫情前一直是當地外國人聚會聚餐的勝地,但周末的夜晚卻已難見到異國面孔。「現在看不到老外了,全跑光了」,一名上海藝文工作者感嘆說,就連過去要排隊至少1小時才能吃到的米其林餐廳,現在隨時都有大半的空位,「經濟竟差到這種地步!」
對此,來自台灣的上海阿納迪酒店行政主廚劉恩成分析指,目前餐廳人潮雖有回升,但整體也就回復至疫前的7至8成。「高端餐飲的生意還是不大好」,他指出,目前大家比較會去人均不超過人民幣百元的餐廳消費,而這些地方的人潮大約已恢復到9成左右。
近來大陸年輕人湧進折扣店與平價消費場所,追求性價比與「小確幸」的消費模式也讓手搖飲市場成商家必爭之地。而發跡於台灣的手搖飲本該是台商擅場,但陸企背後資本雄厚,敢開敢砸,讓一名上海台商感嘆道,台灣連鎖服務業近年在大陸可說是從鼎盛到衰退衰敗。
該名台商指出,近期台灣政府歡迎連鎖業者南進或轉進歐美市場,尤其是美國,一杯手搖飲可賣到3美元,利潤高,很多台商因此逐步撤離大陸市場,有推力也有拉力。據透露,已有台灣的手搖飲品牌正因沒有收益,準備把其在大陸的品牌賣掉,轉往美國經營。
疫後經濟對服務業經營帶來影響與挑戰,深耕大陸25年時間的家居品牌「多樣屋」董事長潘淑真特別有感。她表示,疫情3年加速了各行各業數位化的進程,人們的消費生活已離不開手機,銷售管道越來越多,但經營環境也更加競爭。但她認為,線上線下營運相輔相成,應是當前最好的商業模式,因應市場挑戰。(旺報/朱紹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