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7・工商-專家觀點

2018-03-07・工商-專家觀點
樂當烏鴉

來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郵報:密戰》以及去年底《推倒白宮的男人》,劇情所講述的內容,均取自美國新聞史上的經典事件,在新聞業前景晦暗不明之際,仰望前人典範,盼能激勵我輩,勿忘初心。

過去在研讀新聞史時,關於越戰機密的「五角大廈文件」、和水門事件,都是必讀必考的議題。每次看到相關情節改編的電影,總是伴隨著在美苦讀的回憶。因此不管好萊塢重拍幾次,我總是會進場捧場,電影業偏愛這等舊題材,大概也是對新聞業還有策勵之心。

這兩部電影的主題雖然不新,但取材角度卻令人驚喜。關於美國防部對越戰疏失的檢討報告「五角大廈文件」,大家比較熟知的是《紐約時報》於1971年率先刊出部份內容後,聯邦司法部申請禁制令要求禁止紐時再作報導。後來上訴到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裁決《紐約時報》可繼續刊登,認為美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新聞自由,超越其他要求限制新聞界報導的法律考慮。

《郵報:密戰》不以紐時為英雄主角,而是以被紐時漏了重大新聞的華郵,如何急起直追,窮盡一切人脈,也取得了機密文件,編輯部願意拚命,而發行人奮戰董事會內反對意見,以全民權益為依歸,支持編輯部刊出,有葛蘭姆女士的膽識,才有華郵所享的盛名。

華郵另一代表作「水門事件」,早為人所知悉。但是誰是透露消息給記者的「深喉嚨」?華郵記者信守承諾,不曾說出,直至2005年前美國FBI副局長Mark Felt自己出書承認他就是「深喉嚨」,而《推倒白宮的男人》則是第一部從Felt的觀點來敘述,他為何要做深喉嚨。電影固然可包裝Felt不樂見FBI失去獨立性,成為白宮的棋子,但亦暗示與尼克森未任用他為局長有關。

兩部電影中,《推》片予我更多觀察趣味。獨家新聞得來不易,很多時候要靠爆料,爆料者為何要爆料?往往有其私人目的。在華郵刊登後,Felt面對局長下令徹查是誰走漏消息,面不改色,仍佯裝與我無關,政治人物不可信,再獲例證。

即使如華郵、紐時等享有盛譽的報紙,進入數位時代後,財務亦面臨嚴重考驗,然而,樂觀來講,沒有媒體扮演「烏鴉」,社會的缺陷肯定更多,儘管這是一個風雨如晦的時代,希望我輩依舊雞鳴不已,因為我們就是好打抱不平!
(工商時報/周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