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7・工商-專家觀點

2018-05-27・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釐清近日薪資統計風波

日前行政院召開記者會,以「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為題對外說明,由於副院長施俊吉於會中談及今年首季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升至59,852元,創歷年同期新高,遂引來漫天蓋地的撻伐,有人質疑這到底是哪個平行世界的薪水?還有人痛批這根本是在玩弄國家統計,甚至有人諷刺「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台灣人了!」。

我們認為施副院長在本次記者會的談話,除了外勞統計有欠精準,其餘則相當詳實清楚,並無誤導之意。既是如此,何以隨後會引來漫天蓋地的撻伐?可見多數人的薪資真的很低,窮忙族真的愈來愈多,沒錯,以去年而言,竟有近七成上班族的薪水低於平均薪資,如此而聽到官方宣稱薪資創新高,自然是要生氣的。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每當政府發布薪資統計總會遭到各界嘲諷,認為這是官方做出來的漂亮數據。然而,這究竟是不是「做出來」的?本文將加以探討,而在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份薪資統計是如何估出來的?長期以來,這份薪資統計是每月訪查一萬家廠商估算而得,凡廠商所僱用的人員都在統計之列,因此也就包括外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統計所涵蓋的只有40萬名產業外勞,而非施副院長所說的62萬名,因為社福外勞並不在其中。以下我們將就近日薪資統計風波進行分析,盼能釐清真相,以讓日後國人能免於無謂的口舌之爭:

第一、談國人薪資跟外勞有何關係:外界質疑談本國薪資為何要扯到外勞,因為自1991年引進產業外勞以來,我國「受僱員工調查」一直包括外勞,當本次要談國人薪水走勢時,自然該區別一下,行政院此一分析並沒有錯。然而,全體勞工高達760萬人,產業外勞只40萬人,排除外勞之後國人薪資也不過增加兩千多元,改變不了這些年薪資停滯的事實。本次行政院說明雖沒錯,但對於已經夠複雜的薪資統計,徒惹紛擾而已。

第二、首季實質總薪資創新高了嗎:不少人批評今年首季每月實質總薪資高的離譜,怎麼可能達到59,852元這個天方夜譚的水準?這是因為多數企業在首季會發年終獎金,因此必定會高於全年平均水準,但別以為首季創新高有什麼了不起,早在2000年的首季已達58,447元,歷經18年才增加一千多元,可見薪資停滯有多嚴重,這樣的創新高其實是非常悲哀的。

第三、實質總薪資是來路不明的數字嗎:近日不少人為文指出實質總薪資來路不明,是行政院長賴清德「獨門自創、率先提出」的。這樣的論述明顯是錯的,實質(real)、名目(nominal)是總體數據的基本概念,名目薪資經物價指數(CPI)平減後得出實質薪資,名目GDP經物價指數(GDP deflator)平減後得出實質GDP,這怎麼可能是賴清德獨門自創?況且實質總薪資循主計總處資料庫查詢,彈指之間即可查得去年平均每月47,271元,今年首季平均59,852元,「來路不明、獨門自創」的指控,言過其實了。

第四、薪資的季節因素不可忽略:要避免誤解總體數據,一定要了解「季節因素」,失業率、薪資、出口、物價等數據都有明顯的季節因素,例如每年大學畢業季之後,十多萬學生進入職場尋職,七、八月失業率必定升高,受惠於感恩節、耶誕節的買氣,十月、十一月出口總是特別熱絡,同樣的由於年終獎金的發放,每年首季總薪資、實質總薪資也會特別高,因此季資料不可拿來和年資料相比,近日有人以去年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才47,271元,今年首季竟升至59,852元,覺得政府在做白日夢、愚弄台灣人民,這樣的反應正是對季節性疏於理解所致。

第五、各類薪資不宜混為一談:薪資有經常性薪資(月薪)、非經常性薪資(加班費、年終獎金等),兩者合計則是總薪資,這是第一層的不同。前述這些薪資又可分名目、實質,這是第二層的不同。此外季資料、年資料亦有差異,這是第三層的不同。近日有人以官方四月說四萬、五月說五萬、最近又變成六萬來諷刺政府吹牛,事實上,四月的四萬指的是名目經常性薪資、五月的五萬指的是去年平均名目總薪資、最近變成六萬談的是今年首季的實質總薪資,恍惚一看真覺得政府騙人,但事實上是定義不同使然。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沒有一個字像自由那樣被賦予那麼複雜的意義,並在人心中引起各種複雜的意念。」今天看來,薪資也和自由一樣,在人心中引起各種複雜的意念,近日多少評論慷慨陳詞,但許多時候卻是因為對定義的誤解而徒然揮灑了一腔熱血,顯見探討任何經濟議題,都得先把定義弄清楚才行,否則吹皺一池春水,只會讓問題在情緒中發酵,卻得不到理性的討論。

我們認為,本次薪資統計風波也透露出多數國人薪資是偏低的,否則當不致有這麼大的反彈。窮忙族的增加,所得分配的惡化,於此可知,這也說明改善低薪實已刻不容緩,盼當局拿出魄力務令改善低薪方案早日實現。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