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工商-專家觀點

2018-06-15・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大陸經濟硬著陸風險降低的原因

年來,全球對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地避免經濟硬著陸風險,始終憂心不已。但今年以來,這份擔憂消散不少,原因就在於去年中國GDP達6.9%,中止連續6年的放緩態勢,且高於市場預期。

眾所周知,過往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關鍵,就是依靠大量低廉且龐大的生產要素,不斷擴張製造和生產能力,成為世界工廠。然而,隨著全球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已臻成熟,使全球需求增速將明顯低於中國供給的增長。一旦面臨需求的極限,中國不斷追求更大生產能力的經濟發展策略,將無以為繼,陷入放手讓經濟成長失速,抑或依賴政府資金或大量舉債,藉「洪荒之力」支撐經濟成長增速後,卻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無效率狀態等雙重困境,2011年後的中國經濟便是如此。

那麼,2017年中國經濟成長出現反彈,是否就意味著近年推動消費升級、內需驅動的可持續成長模式,已見成效?過去無節制的生產與債務擴張副作用已見消散?

事實上,去年中國經濟成長上行,固然有受到消費及消費型服務業成長激勵,但全球經濟出現金融海嘯後少見的同步擴張現象,從需求面支撐中國經濟成長,同時弱化了產能過剩的副作用,更是出力不少。再者,從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相關政策論述場合,再三強調未來3年要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即可知,中國仍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前路依舊漫長。

首先,就各界最擔憂的中國金融風險來看,IMF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債務占GDP比達234%,今年3月國際清算銀行再度預警中國債務問題進入紅色警戒,皆突顯其金融風險不可小覷。不過自去年起,中國有關當局進行了一連串控制金融風險的政策,包含推出資產管理業務新規範完善金融監管制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打擊金融套利、持續執行房市的因城調控等。如今中國理財商品總額已自此前高點約30兆人民幣,降至28兆人民幣、銀行業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債務成長率也由去年的70%降到10%、影子銀行規模大幅減速,亦即金融機構間多層次借貸所產生的槓桿大減。但去槓桿並非沒有成本,中國10年期主權債券殖利率自去年第4季起上升超過100個基點,M2貨幣供給量年增率持續位在歷史低點附近,顯見若非去年有全球經濟同步擴張的外在順風相助,中國去槓桿造成的資金緊縮,極可能讓經濟陷入硬著陸的邊緣。

其次,中國的精準脫貧作法是一方面要擴展醫療保健和公共教育品質的普及,讓貧窮人口在教育和醫療上獲得相應水準的權利;另一方面,則是積極發展包含新經濟與新零售模式在內的服務型經濟。以服務業為轉型主軸的發展策略,與許多後工業化國家的做法一樣,也就是隨著工業生產活動逐漸轉往自動化與高資本密集,無法再繼續創造龐大的就業機會時,透過發展服務業來吸納就業人口,便成為維繫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鍵。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服務業占該國生產總值的80%左右,日本和德國則約占70%,亦為此而來。問題是,服務業生產力成長相對有限,使許多後工業化國家進入這個階段後,經濟成長便會明顯減弱。於是,記取他國經驗的中國當局,特別著重服務業擴張與生產力提升並行,亦即透過AI技術、電子商務、互聯網、大數據等新科技,發展新零售與新經濟,寄望服務業能在吸納就業的同時,也可提高生產力。從近年中國電商三巨頭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帶動新零售與新經濟成長的表現看來,其經濟轉型似乎頗具成效。

此外,發展服務業的經濟型態不能只有生產力升級,還需要消費升級。去年起,中國接連下調消費進口品關稅,今年7月1日起也將大幅調降日用品關稅,如服裝等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15.9%調降至7.1%,家電平均稅率由20.5%調降至8%,意在讓人民消費得起更好的產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至於,中國過往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成長戰略,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響,使許多地區已長年不見藍天,難以承受更多的污染。去年起,中國政府不得不對28個城市實施了嚴格的反污染政策,像是北部城市地區必須在污染最嚴重的時期(11月至3月間)將鋼鐵產能減半,鋁產能減少約1/3。去年冬天甚至要求民眾放棄煤,改用天然氣來供暖,惟最後因配套不足而暫時放棄。

與3年前中國面臨錢荒、股市崩盤、資金外逃等困境相比,中國政府極力挽救先前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的嚴重失衡,與正視債務和環境的不可持續性,對導正中國經濟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確有助益。尤其是善用全球景氣同步擴張的環境,進行晴天修屋的工程(如去槓桿),難怪中國經濟轉型之路雖仍長,但市場對其釀出系統性風險的疑慮已明顯降低。

(工商時報/主筆室)

延伸閱讀

 

2018智富投資講座 專業師資錯過可惜
2018智富投資講座 專業師資錯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