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在7月6日召集所有閣員,在長達12小時閉門會議之後完成內閣閣員同意的脫歐政策,並且在7月12日發布《脫歐白皮書》,具體且全面的向歐盟展開最終的脫歐談判。
英國雖然早在1972年就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1993年也簽署被稱為歐洲憲法的《馬斯垂克條約》,成為歐盟創始成員國,但是英國因為歷史與地理位置,卻一直持續抗拒歐盟的全面整合。在政治上,英國不希望成為以德國、法國為中心的歐盟的跟班,在經濟上,英國有數百年開放經濟與金融自由化的傳統,也刻意與擁抱社會主義的歐陸國家有所區隔。由於英國經濟量體甚大,在金融市場更有呼風喚雨的能耐,身在歐盟卻一直欲拒還迎的英國,被視為歐盟最搖擺不定的夥伴。
2016年6月23日,英國人民在歷史性的公投當中,有51.89%的公民選擇了脫歐,支持留歐雖然還有48.11%,卻因為少了近130萬票而敗北。但是,公民投票只能決定大方向,已經在歐盟體系將近50年的英國,不論經濟政治或是社會層面的聯繫都早已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狀態,分割需要庖丁解牛般的精密手術,才能在保命的前提下建立新秩序。
雖然脫歐公投至今已經超過兩年,英國實際上一直處於左閃右躲的狀態,至今還無法形成共識。花掉兩年的時間,英國與歐盟達成的共識,實際上只有2019年3月29日的脫歐起始日,另外附加了兩年寬限期,英國雖然有脫歐大臣,歐盟也有脫歐委員會的對口,雙方的進展其實相當有限。
脫歐公投給英國內政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成為隨時引爆倒閣的政治地雷。2016年推動脫歐公投的首相大衛‧卡麥隆在投票後辭職下台,保守黨的梅伊在政治動盪中毅然承接首相的工作,她雖然上台之前就喊出「堅定不移地執行脫歐政策」,實際上卻在用時間換取緩和對立情緒的政策空間。
梅伊是保守黨內的核心大將,從二千年之後就是保守黨復興的先鋒要角,早在2003年就做過保守黨主席,在黨內有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是去年國會提前改選中,梅伊遭受重大挫敗,保守黨席次未能過半,黨內對於脫歐的戰略與戰術都嚴重分裂,梅伊找來北愛爾蘭民主聯盟的十席國會議員,幾乎讓對方予取予求,才勉強維持政權的運轉,保守黨內主張硬脫歐的議員不斷逼宮,去年11月有40位保守黨議員連署,迫使梅伊改組內閣,今年2月又有62名保守黨議員,聯名寫信要求梅伊必須執行硬脫歐的公投決議。
7月12日公布的《脫歐政策白皮書》,提出「英國-歐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被稱為「軟脫歐」,主要是梅伊期望維持貨物與服務的自由流通,用以換取金融、移民、以及漁業等方面的獨立。由於歐盟對英國有巨額的貿易順差,去年對英國的順差金額高達880億美元,而且幾乎每個歐盟國家對英國都有貿易順差,帶頭的德國順差金額高達330億美元,排名第二的西班牙有180億美元的順差,因此,英國繼續開放海關,維持歐盟貨品的免稅進口,對於享受巨額順差的歐盟國家,的確存在誘因。
梅伊用貿易的誘餌,來換取歐盟同意限制移民、維持金融業開放、以及英國最在意的司法獨立,可能是個照顧全局,避免玉石俱焚、甚至創造雙贏的有利決策,但是,梅伊的政策遭到黨內極端派系的抵制,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與外交部長強森(Boris Johnson)紛紛掛冠求去,甚至再度動員黨內議員,展開再一次的逼宮。
美國總統川普在上周訪問倫敦,人還沒到,就在太陽報的專訪中踹了梅伊一腳,川普顯然對梅伊的軟脫歐政策不以為然,還說辭職的實力派議員強森,應該競選下一任英國首相,川普在梅伊的傷口上撒鹽,讓英國在脫歐行動中又挨了一記悶棍。
英國脫歐障礙重重的經驗告訴我們,全民公投把複雜的公共議題,簡化成「Stay」或是「Leave」兩個過分簡化的單字,凝聚共識的同時也激化民粹,真正要執行卻比登天還難。梅伊即使努力在吵雜分歧的聲浪中努力凝聚了最大公約數,卻還是得面臨極端派的挑戰,而左右鄰國當然把握機會火上加油,趁機添亂。以梅伊超強的政治基礎與柔軟的政治手腕,都搞得裡外不是人,一旦黨內逼宮成功,未來的首相缺乏梅伊多年累積的政治實力,英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紛亂無序、各人各吹一把號的險境。
如今,距離明年3月29日大限只剩下八個月,而歐盟必須在今年10月的歐盟理事會中,由剩下的27國首領投票決定是否同意英國脫歐的條約,真正能夠談判的時間剩下三個半月,政情仍然混亂的英國,猶如一艘正在朝冰山撞去的郵輪,危機已經迫在眉睫,船上卻仍然為了是否要直接撞山而爭吵不休,英國打開了潘朵拉寶盒,讓政治紛紛擾的妖魔四處亂飛,這可能是當初提出脫歐公投的卡麥隆首相,想都沒想到的惡果吧。
(工商時報/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