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工商-綜合報導

2018-08-09・工商-綜合報導
金金併 敵意併購停看聽

管會上月召集16家金控舉行閉門公聽會,發布「四要三不」敵意併購條件,宣示推動「金金併」決心,但根據本報向金控業者所作民調,發現民營金控業者最想併的,正是被金管會排除在外公股金融機構,昨日本報舉行座談會,專家學者更點出諸多金管會相關新規定「盲點」,擔心未收其效反製造更多問題。

靜宜大學國際事務長楊聲勇(右起)、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柏如、鼎力法律事務所律師田振慶、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董澍琦。 圖/顏謙隆
靜宜大學國際事務長楊聲勇(右起)、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柏如、鼎力法律事務所律師田振慶、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董澍琦。 圖/顏謙隆

主持座談的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質疑,多年來台灣金融整併一直用政策引導,卻總是出問題,在第一、二次金改後,這次政府再度政策引導,歷史會再度重演?

與會者更提出諸多對金管會新規定的質疑。鼎力法律事務所律師田振慶即指出金管會在敵併範圍排除公股,他腦海裡即浮現一場景,兩張飯桌,一桌公股,一桌民營金控,公股那裡不斷上菜,民營那一桌已打成一團。他也認為金管會推動敵意併購,形同是「把金融市場變成叢林戰場」,結果只是不情願的金控業者上場打仗。

中興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董澍琦亦主張公股加入整併陣容。他認為通常外資持股多的金融業,經營績效較佳,因此,政府應開放公股能有被外資持股較高民營金融機構整併機會。田振慶認為,金管會對完成整併的定義,以前是持股超過25%以上,或是有實質控制權例如董事會過半兩者之間二擇一,現在則是兩者都要具備,反而金管會定的新規定更加嚴格。

梁寶華繼續提問,依照金管會所開出新規定來引導整併,會否產生哪些「意想不到」問題?對此多位與會者均聚焦質疑所謂「三年限期」,本身是「行為財務學」專家的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回應,諸如取得10%入場券、「限時」三年內完成等規定,不僅將使市場產生「預期心理」,還將造成市場「大波動」、人為介入股價操弄,甚至因而無謂墊高併購者的出價成本,進而有損併購者股東權益。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柏如則建議,政府不妨在稅方面給予業者更多併購誘因,降低資金成本反而更有效。郭柏如也特別提醒,不見得一定要「大併大」,事實上過去幾年市場上也有業者自發性推出規模較小併購,另外,香港overbanking不見得亞於台灣,也有很多小銀行活得很好,端看自己的定位。

靜宜大學國際事務長楊聲勇則認為,金融業有一定公共性,因此國際間金融業敵併並不多見,政府金融政策應鼓勵有能力金融機構走出去,才是長遠之計,台灣金融業不能globalize才是最令人擔心問題,此外,推動敵意併購也要考慮恐會製造其他負面影響,如台灣40萬金融就業人口多是中壯年族群,一旦失業衝擊會更大。

(工商時報/金融新聞中心)

延伸閱讀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工商時報@LINE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