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8・工商-專家觀點

2018-09-08・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快速變遷的年代 莫讓資產反成包袱

年來隨著AI人工智慧浪潮的興起,不只帶動包括物聯網、AI人工智慧以及5G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契機,相對屬於傳統產業的不少企業,也開始積極規劃朝數位轉型。但這些營運模式已定型化的既有企業,到底有多少真正導入AI的應用呢?根據新創企業沛星互動,針對八個亞洲市場進行調查,所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在亞太地區導入AI程度排名前三的國家,依序是印尼、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而屬於已開發市場的韓國、新加坡、澳洲、日本及台灣等五國,AI應用程度反而不如前者。

出現這種反差現象,其實並不會令人特別感到意外。概括而言,新興經濟體在推動改革開放之際,正好遇到網路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這些國家,因為原有的產業科技含金量不足,面對這種創新、智能化的新型態產業營運模式,反而可以因勢利導,搭上順風車,展現「後進的優勢」。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路徑,以及踵繼其後的印度、印尼,依循「中國崛起」模式,勇敢迎向AI人工智慧的新浪潮。在導入AI應用的程度名列前茅,鮮活的印證這三個新興經濟體,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市場,反而擁有「後進的優勢」。

進一步探索何謂「後進的優勢」,簡單來講,就是新興國家因為相對缺乏已成型的產業營運模式,因此面對類似導入AI應用的新挑戰,這些國家的政策主導者及傳統業者,只要有意願,可以很方便的擁抱新科技,進而落實翻轉出「後進的優勢」。

和「後進的優勢」呈現對比反差的,則是「先進的遲滯」現象。按理說,屬於已開發市場的國家和企業,同樣面對網路資訊蓬勃發展所帶來的衝擊,不止應該更有能力面對,甚至還可以將之視為轉型發展的新契機。然而,省視從網路資訊新經濟型態面世以來,在許多已開發國家卻反而出現由先進變成滯後的反差現象。沛星互動所發表的這一波調查報告,恰好印證這種反差現象的存在。

解讀已開發市場區的企業在導入AI運用的程度反而不如新興市場區,癥結其實就在於,這些企業可算是前網路資訊新經濟模式時代的優勢者。而在面臨新經濟模式時代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即使明明知道應該要朝數位轉型,但一來對數位轉型的前景難以預卜,不免會出現觀望而致滯後轉型步伐的現象。

除了因觀望而錯失轉型先機之外,更多的企業因為早已熟悉傳統的營運模式,心理上自然也容易出現排斥轉型,或擔心冒然轉型可能會導致兩頭落空的後果。而其結果則反而會坐實,原本是企業賴以存活的「資產」,反而變成企業想要轉型時無法拋棄的「包袱」。

這種「資產變成包袱」的現象,廣泛的存在於各行各業乃至國家。如果檢視全球企業的排行榜,在今天可以說是由蘋果、亞馬遜、臉書、谷歌、微軟,乃至阿里巴巴、騰訊等網路新興跨國企業在獨領風騷。而前網路時代長期壟斷全球企業領頭羊地位的石油、汽車、銀行等「傳統」企業,則只能退居二線了。同樣的,中國因為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後進的優勢」,成就「中國崛起」的新風貌,也吸引印度、印尼等等開發中國家紛紛跟進。

把視角拉回台灣,台灣在上世紀五○年代從原來的農業經濟逐漸朝工業化轉型,而在七○年代推動發展ICT產業,正是得益於當時的主政者孫運璿、李國鼎的倡導與推動,讓台灣能夠展現「後進的優勢」,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而以這樣的基礎,按理說在網路時代朝數位轉型本可順勢而為,水到渠成,但顯然過去成功的經驗和發展出傲世的以代工為主的科技產業,卻反而成為今天企業要導入AI應用的絆腳石。即使和同屬已開發市場的韓、星、日相較,台灣企業導入AI應用的程度竟然排名殿後,益發凸顯台灣正陷入「資產反成包袱」的漩渦中而難以自拔。

歸納「資產與包袱之辨」,顯示過去成功的經驗和累積的大數據,在今天的數位時代,本來大可做為企業轉型的「資產」,但如果不能善用或錯失時機,則「資產」反成轉型的「包袱」。明乎此,不止企業,甚至國家,自然都應正視這種既可能成為轉型升級的「資產」,但也可能成為導致落後、退步的「包袱」之反差現象,而知所取捨了。

(工商時報/主筆室)

延伸閱讀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