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工商-專題報導

2018-10-22・工商-專題報導
台灣榮景不再 應認清外部威脅

資本市場榮光不再 債市缺活力

從宏觀角度看台灣資本市場;先談台灣資本市場的榮光;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美道瓊與NASDAQ皆下跌,充分表示台灣電子業對全球產業鏈影響非常大。事實上台灣股權市場開放措施,與IPO建制跟股票上市機制大致非常完整,上市、上櫃與興櫃都有規則,開放外人投資也做得不錯。二○○四年前,上市、上櫃公司家數年增率蠻高,二○○一年小幅上升,但相較八○、九○年代少很多,成長呈現停滯。從創業投資商業公會資料看當年募集資金及新增實際營運家數,與二○○○年相比,現在表現相對黯淡,退出比增加多,這是台股的挑戰,連帶影響GDP成長率;債權市場方面,從台灣十年期公債波動率觀察,短期比長期債券殖利率波動率低,這不利交易,故債權市場相對不振。與美債權市場對比,美債波動率比我們高,極具活力,台灣債權市場欠活力。

受政治所限 錯失gate to china的角色

亞洲資本市場趨勢對台灣的啟示;全球經濟概況中,一九九○~二○○○年已開發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率是五一%、中國三一%;二○○一~二○一七年中國貢獻率提升至四七%,同時段已開發國家貢獻率是一九%。談亞洲趨勢,中國是大經濟體。二○一七年上海與深圳股市達八‧七兆美元,掛牌上市的A股企業超過三千家,現為全球第二大股市,其債權市場也發展中,雖有債務脫鉤問題,但債權市場持續擴大,現為全球第三大。明顯香港做到「gate to china」的穩定角色。香港在股市方面有滬股通、深股通。在債市方面有債券通,現中美貿易緊張,香港反而得利,大家會更加利用gate to china,深港通跟滬港通的成交量明顯持續成長。另外,新加坡事實上是亞洲金融交易中心,吸引全球投資者及資金流入,它具地理上的優勢,東南亞及其他國家富裕人士將資金投到新加坡,然後它再把資金投向需求者。從BIS外匯交易的資料,二○一六年四月,新加坡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高達五一七○億美元,已成英、美之後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新加坡主權基金跟私募基金規模非常可觀,吸金能力強大。因其雙語環境、國際接軌的定位而受國際投資者青睞。最近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美歐政策轉為內向,這對新加坡持續肩負全球金融市場的角色有利。

做幾點總結:一,台灣經濟基本面前景不樂觀,故資本市場發展跟動能受限制。市場制度面偏向增加供給措施,如開放當沖交易,但缺乏與亞太、國際化的連結,導致格局不大。一九九○年一度有發展亞太金融營運中心的宏願,後不了了之;二,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原具的文化優勢,因政治、貿易量太大而滯殆,無法爭取到gate to china的關鍵角色,端看是否重新翻轉思維。

應覺知外在威脅 重於內部抵抗

很多國際政治學家把台灣資本市場發展,特別是股市及創投市場當成教科書範例,國家發展創新產業時會面對許多外在威脅與內在抗拒力量,想想我們八○、九○年代國際情勢環境不佳,當時外在威脅蓋過內部抵抗的考量,大家齊心讓台灣生存,全民一致支持ICT產業,發展高科技。今日發展台灣資本市場,同樣面臨跟當年不太一樣的外在威脅與內部抵抗,可否突破就看能否朝正確方向思考。這是政治現實,特別在民粹主義高漲、所得分配不平均時期,我認為厲害的政府要想辦法把外部威脅充分告知全體人民,這遠比人民內部抵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