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工商-綜合報導

2018-11-26・工商-綜合報導
書店結合餐飲轉型 複合式書店崛起

以前,圖書館或書店的告示上往往寫著「禁止飲食!」,主要是怕食物會引來害蟲,對圖書造成破壞,又或是直接汙損書籍,影響到其他使用者的權益。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書店反而可以聞到咖啡和食物香,當你一面沉浸在書中的小世界,可以一邊享用美味的食物,一邊聽著柔和的音樂,讓你的所有感官都能獲得滿足,複合式書店已經成為現今社會的日常風景。

傳統的書店隨著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漸漸沒落,根據財政部的統計數據看來,106年的實體書店數量較102年減少了201家,營業額減少將近38.1億元新台幣。方便又便宜的網路書店林立,消費者的閱讀習慣也從紙本書籍紛紛改為電子書,許多愛買書的民眾可能會在實體書店試閱,爾後又至有較高折扣的網路進行購買,導致實體書店紛紛結束營業。

另外,國人的閱讀風氣也因為資訊的大爆炸,有著截然不同的轉變,更傾向行動化、碎片化、社群化,根據SmartM世紀智庫所做的「2017台灣閱讀習慣大調查」,可以發現有超過一半(50.3%)的職場工作者,不會閱讀完整本書籍,且在書籍的購買態度持謹慎且保守,每月不到兩本,預算不超過500元,閱讀的形式大幅移往數位內容。

因此為了要因應社會潮流的改變,許多文創與複合式的書店紛紛朝多樣化發展,延伸至不同的領域,其中又以導入餐飲業務居多,打破以往禁止飲食的陳舊規定,讓消費者到書店不只可以看書,還可以盡情享用美食,大大拉長了消費者待在書店的時間,消弭了人跟書本之間的隔閡,讓書籍成為生活中的日常風景。

在台灣快速展店的Tsutaya書店,就是以書店與咖啡店或茶屋的複合式經營而聞名,其同集團的蔦屋書店在日本也有「最美書店」之稱,代官山的分店就與咖啡店結合,讓讀者可以坐在咖啡店翻閱書籍,且因為與書本接觸的時間變長,書店的銷售業績也水漲船高。

在德國柏林的Ocelot書店,結合了咖啡店、酒吧、精品店、閱覽室等等功能,店主認為書店之所以能與讀者建立起連結,是因為實體書店所能帶來的溫暖,是冰冷的演算法無法帶給消費者的,線上購買書籍或許快速又便利,但在書店,你可以跟不同的人分享、交流、體驗、推薦、對話,讓實體書店得以在全球出版退縮潮流中生存下來。

除了連鎖書店紛紛推出與餐飲結合的分店外,台灣也有許多獨立書店,儘管在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強敵環伺之下,獨立書店生存困難,但透過特色在地經營獲得認同,也是許多獨立書店的經營之道。

書店一條街的消失,或許你我都責無旁貸,隨著產業趨勢的轉變,在實體書店消失的可能未來下,許多書店開始轉化為一個大平台,不只有書籍的販售,還提供了生活空間,讓消費者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風景。

(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黃曉莉)

翻爆@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