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不是畜牧大國,但禽畜糞問題仍造成困擾,堆肥廠無力消化,民間需要對策,近年來出現一種利用動物來吃禽畜糞便的方式,就是飼養黑水虻,不只可分解動物糞便,黑水虻本身又能當成蛋白質飼料,有愈來愈多農民開始飼養,畜產試驗所也持續做相關試驗,但目前仍停留在民間交流階段。
黑水虻是一種腐食性昆蟲,幼蟲外觀很像蛆蟲,在自然界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維生,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分解功能外,幼蟲也是很好的蛋白質,可做為禽畜類飼料,在國外研究,還是中低度發展國家人民補充動物性蛋白質的可能來源。
飼養黑水虻多年的牧師林信仁指出,黑水虻的食物來源很廣,處理速度又快,只要會腐敗的東西都可作為牠的食物,200公斤數量的幼蟲,每天能處理1噸有機廢棄物,相當可觀;然而,台灣最大障礙是政府法規,雖有技術,但民間業者無法取得合法養殖證照。
林信仁認為,若政府開放以廚餘、禽畜糞便飼養,最能直接投入的是廢棄物處理業,另外就是具有生質廢棄的畜牧業,只要在氣味與廢水處理部分可以做好,就地處理自己所生產的生質廢棄物,將最有效率。
農委會畜牧處長謝耀清表示,目前若以禽畜類動物糞便餵養黑水虻,因糞便中的病菌或重金屬殘留,不能確定黑水虻幼蟲是否能代謝,若做為蛋白質補給飼料餵養,恐怕像禽流感、口蹄疫、狂牛症等有垂直感染之虞,但若跨物種運用,比如做為魚飼料可能較安全,因此官方目前還是持不鼓勵、不推廣態度。
(中時時報/莊曜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