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中時-綜合報導

2018-06-10・中時-綜合報導
楊渡書寫 兩岸文史共通點

避免台獨史觀壟斷

文化總會前祕書長楊渡強調,兩岸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於了解兩邊的歷史文化,從中找出共同的可能性。就像他《一百年漂泊》書上呈現的兩岸共通點,就是都在短時間內走過現代化,有著可相互借鑑的歷史、情感、記憶,台灣可能走得快一些,這些記憶卻少分享。兩岸可以彼此多引進一些出版物、作品、或作家新的想法,什麼都好,藉此增進互相了解。

 楊渡對於兩岸年輕人交流很樂觀,特別是通俗文化,透過影視節目、網路,兩岸文化融合並不悲觀。以兩岸學者2010年起合編的《中華語文大辭典》來說,起初兩岸歧異詞占了15%,像是同詞異義的「窩心」、或是同義異詞「奶精」跟「咖啡伴侶」。到2015年底總結時,已降至7.5%。

 楊渡建議,兩岸可以用「民眾史」角度,出版或合拍一些與兩岸近代史相關的通俗本、紀錄片或故事片,還原歷史真相。

 譬如,在鄭成功之前,不是只有荷蘭殖民,還有顏思齊在1624年荷蘭經略台南大員同一年,沿北港溪深入建北港十寨,同時開發,大家都做貿易也兼做海盜,故事很有趣,可一點一滴重塑兩岸歷史記憶。

 楊渡表示,還有他《暗夜裡的傳燈人》書裡1949來台另一世代的文化人,他們的貢獻、付出那麼多,現在怎麼變成了仇恨?心裡一定很失落、很難過。

  另一段跟兩岸有關的故事,是農民運動領袖、中共地下黨員簡吉,這些記憶過去都被政治扭曲,解嚴前是禁忌、被國民黨鎮壓,現在民進黨也不講,歷史就不見了。很多搞社運的年輕人,看到簡吉的左翼社會運動感到震撼不可思議。他認為,關心兩岸關係的年輕人在增加,只要兩岸更開放交流,未來世代不會是民進黨那樣的思維,而會走出一些他們要去追隨的新理念。

 楊渡指出,有人說感激日本殖民,但是看過台南鹽分地帶作家、醫生的《吳新榮日記》,就知道日本投降那一剎那,台灣人有多麼恐懼。日記描繪場景十分微妙,有接近的溫度感。

 楊渡指出,要避免台灣史遭台獨史觀壟斷,甚至假借「轉型正義」之名系統化扭曲台灣史,必須通過不同媒材、角度重新詮釋這些歷史。

(中國時報/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