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一直被後世所稱頌,但在當年卻是一段充滿對立、矛盾、戰爭、暗殺的血淚史。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經歷長年的鎖國,1853年美國提督培里率艦隊自神奈川縣的浦賀壓境,「黑船來襲」打開了鎖國之門,日本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
無血開城 終結幕府統治
在內政不安和西方列強壓境之下,日本開始急速蛻變,各方在摸索新的國家型態時難免對立、衝突,薩摩藩反對幕府,武力討幕派與幕府擁護派對立,新政府對抗歐美列強,反遷都派和主遷都派對立,新政府對上舊大名,國民皆兵派對抗職業軍人派等,這種種的對立逐漸打造出近代化日本的雛形。
幕府要求德川將軍將政權交還給朝廷的「大政奉還」(1867年),擁護明治天皇「王政復古」的軍官與支持德川慶喜的舊幕府軍對戰引發「戊辰戰爭」(1868年),在1年多的交戰後,終結了幕府的封建統治。
舊幕府(德川宗家)在與明治新政府軍隊談判後,1868年決定將江戶城和平移交給新政府,實現江戶城的「無血開城」,正式創建明治新政府,並推動明治維新。
捨命革新 免受列強蹂躪
內憂外患加上東西文化衝突,使當時許多文人志士急切於思考國家的未來,並為了堅持理念而拋頭顱、灑熱血,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最後往往壯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們用生命寫下的改革史,也讓日本免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當時全球殖民主義盛行,帝國主義維持了350年,歐美列強為擴張版圖,逐步侵略非洲、亞洲等地。日本雖被迫進行文明開放改革,但明治維新也成功地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奔赴海外 帶回先進技術
明治維新主張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日本人除了擅於學習、模仿之外,還特地派人才到歐美等大國學習各種先進技術,法國和英國有感於日本人的用心,也樂於提供技術與支援。
明治政府還派當時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岩倉具視、山口尚芳、木戶孝允等組成岩倉使節團赴海外談判,盼能修正不平等條約,他們到海外親眼目睹歐美的繁榮,增廣了見聞,對日後政府近代化的決策也有很大的影響。
2018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各界為紀念這個讓日本邁向近代化的歷史節點,都舉辦各式紀念活動。NHK電視台播出大河劇《西鄉殿》(暫譯),描述「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故事。高知縣舉辦「志國高知幕末維新博覽會」、坂本龍馬紀念館新館正式開幕,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推出明治150周年紀念展「從條約看明治的日本外交」等。
(中國時報/黃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