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5・中時-綜合報導

2018-08-05・中時-綜合報導
一味靠安眠藥 恐陷惡性循環

全台1/10民眾 揪歹睏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指出,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1.3%,大約每10位民眾就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醫師表示,過去認為1個月中連續失眠,即有慢性失眠的問題,現在則新認定,在3個月中有一半天數失眠才算是,失眠需治療,但臨床觀察發現,不少失眠病患一味依賴安眠藥物,而未養成良好的睡眠周期,不僅易導致藥物依賴,藥量也會愈吃愈重,陷入惡性循環。

逾3個月 才算慢性失眠

 北醫大附醫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不少人有失眠的問題,但每個人的程度不同,失眠大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急性失眠、亞急性失眠及慢性失眠。急性失眠為特殊因素引發壓力而失眠,例如考試、感情出問題及開刀等,但在這些壓力因素消除後,失眠問題也就跟著消失,時間上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

其次是亞急性失眠,李信謙解釋,即造成失眠的壓力雖然減少了,但睡眠卻出現了不適應的行為,例如晚上很晚才睡,或是不睡,到了早上才補眠,結果晚上又睡不著,對工作及專注力已造成影響,持續的時間通常在1到3個月之間;至於慢性失眠,則是失眠的問題已經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且有半數的時間為失眠所苦,對失眠已是策手無策。

沒處理好 易引發憂鬱症

 李信謙強調,過去認為失眠問題超過1個月即為慢性失眠,但後來發現,有相當的民眾在失眠1個月後,因為特定壓力的消除,使得失眠的問題獲得改善或是解決,國際間因而延長失眠的觀察時間,重新認定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且有半數的時間才是慢性失眠。

 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失眠,都可藉由安眠藥物的治療,因為藥物對失眠是快速有效且安全的,尤其是慢性失眠,李信謙表示,慢性失眠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很容易引發憂鬱,嚴重時甚至因而自殺。不過,臨床治療觀察發現,由於沒有適當的衛教,加上安眠藥物的取得方便,容易讓病患對安眠藥物產生依賴,結果遲遲無法減藥,反而愈吃愈重。

定時就寢 找回正常睡眠

 李信謙提醒失眠民眾,失眠的治療不能只有單靠藥物,還要養成良好的睡眠周期,例如定時起床、定時就寢、不要在白天補眠及睡前不做劇烈運動等,才能慢慢脫離安眠藥,回到正常睡眠。

(中國時報/魏怡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