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早晨,中部某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破曉的陽光穿過重症病房的百葉窗,在病床旁監測儀器規律的嗶嗶聲中,剛到班的護理師熟練地準備當天要用到的醫療器材與藥品。
護理站旁邊的小型會議室裡面,兩名衣著打扮誇張的年輕女性,史瑞克(吳思瑞)與丁丁(顏良珮),正和社工與護理師核對病房內癌症病童的相關資料、生活習慣與嗜好,她倆是「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所培訓出來的小丑醫生,每個星期會固定到醫院去為生病的兒童表演,而這只是全台五所大型醫院的演出之一,她們的共同特徵就是臉上掛了一個紅色的圓形假鼻子;在短暫的熱身之後,史瑞克手上的拇指琴開始演奏「小星星」這首再熟悉不過的童謠,優美的旋律直接穿過病房的布幔,空氣中一片死寂的沉悶瞬間溶解。
「小丑醫生!」 宏亮的叫喚聲把剛剛進入病房的二位奇裝異服女子嚇了一跳,原來,一位「資深」的病童和他們玩出了心得,今天特別埋伏在病床角落,出其不意的舉動,讓其他病童既好奇又充滿了期待;不過小丑醫生這天的重點對象,是另一個住進來沒幾天,情緒相當不穩定的少女,史瑞克帶著丁丁躡手躡腳的掀開布簾靠近,試探性地請少女幫忙抓住她假裝發抖的雙手,沒多久拇指琴聲再度響起,女孩疑惑的眼神也馬上笑逐顏開,伴隨資深病童的干擾呼喚與生命監測儀不間斷的規律嗶嗶聲裡,三人合力完成彷彿如天籟之音的歌曲,此時,琴聲、無厘頭地叫嚷與童稚的笑聲似乎衝出了重症病房,超越了這個白色巨塔任何的想像。
劇場工作者吳思瑞說,小丑醫生是一個滿新的表演方式,除了自我滿足之外,還可以服務別人,並回饋到自己的身上,「我們的功用其實是陪伴,讓病人有管道可以抒發」。藝名叫阿弟仔的朱怡文也說,「小丑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他只有現在,他跟觀眾在一起分享他所有一切的感受,身為小丑你要接受你全部本來的自己,誠實的跟觀眾在一起表現出來」。
然而,小丑表演不是童話故事,並不一定都會受到歡迎,小丑醫生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碰了一鼻子灰,他們被拒絕了,表演失敗!這一點,吳思瑞倒是很輕鬆的表示,在受訓的過程中就會一直面臨失敗,就是不好笑,但老師會提醒大家,失敗就是小丑最好的禮物,因為「就對學小丑表演來講,可以運用失敗可以玩失敗!」
另一名小丑醫生蔡孟純也覺得,「觀眾就是喜歡看你出糗、你失敗!你突然打個噴嚏、你裙子突然掉下來!對於觀眾來講最迷人的地方,會想要去看這個小丑到底要怎樣解決他現在的困境!」
未來,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將繼續尋求更多的資源及醫院的合作,將小丑醫生的演出擴及到更多需要的族群,喚起大眾對友善醫療的關注及重視,提昇台灣的醫療環境,讓每個冰冷的醫療空間都充滿溫暖與歡笑。
(中國時報/季志翔)
小丑醫生從哪裡來?
「小丑醫生」(Clown Doctors)的概念,是由紐約「大蘋果馬戲團」(Big Apple Circus)創辦人之一 Michael Christensen 所首度提出。他於1986年所建立的「大蘋果小丑醫生團隊」(Big Apple Circus Clown Care Unit)是全球首度將專業小丑表演帶入兒童醫療體系的團隊。目前在歐洲,澳紐、南非或南美洲,都存在類似的小丑醫生組織,而「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是台灣第一個小丑醫生組織。
在台灣,每年有數萬兒童因病住院,其中約有1500位無法康復,小丑醫生的宗旨,就是將專業、量身打造的表演,為生病的兒童帶來歡笑,幫助他們暫時忘卻疾病的苦痛,同時也紓解家屬和醫護人員的緊繃心情,為醫院冰冷又嚴肅的空間,帶來希望與溫度。
2015年,台灣的沙丁龐客劇團與法國微笑醫生協會合作,引進完整的小丑醫生培訓系統。在團長馬照琪的推動下,2016年成立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專業的小丑醫生組織-「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致力培訓專業小丑演員進入醫院,為病童表演服務。
對馬照琪而言,小丑的勇敢,就是他敢於呈現美中不足的地方,在失敗的過程中展現自己內心的脆弱,打動人心讓人發笑;而真正好的小丑表演,除了本身要有很厲害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和小朋友產生心靈連結,小丑不只是去表演,而是希望讓小朋友知道這是專屬於為他設計的。
(中國時報/季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