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勝選後的第一個星期,雖然出現諾魯斷交、大陸軍機壓境、國安單位針對台獨發出嚴厲警告等施壓行為,但未出現明顯的「地動山搖」,背後有3個原因:第一,美中高層溝通順暢,關係穩定;第二,大陸冷靜評估;第三,賴清德在兩岸議題上保持安靜。但當下的「平靜」能否持續仍是未知數,畢竟上述3個原因並不穩定。
美中關係保持穩定
先看第一個原因,美中關係保持穩定,是台灣2024選後兩岸並未高度緊張的根本因素。歷史經驗顯示,美中關係好,台海就相對和緩。縱觀2024選舉前後美中高層互動過程,此一經驗再次得到應驗。1月13日投票日前夕,中聯部部長劉建超訪美,與白宮和國務院高層互動,美中軍事、商務、執法、氣候對話機制也都順利舉行;投票日後,美中農業、金融對話機制接續展開,未受到賴清德勝選影響。
美中高層對話能橫跨1月13日大選,受益於去年11月拜習會後,雙方決心管控台海風險,不希望台獨因素干擾美中緩和大局,避免裴洛西事件令雙邊關係全面停擺的劇本重演。不過,美中雙方對彼此關係「競爭大於合作」的認知,決定了美中對話的上限,美中緩和的程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大陸自身經濟狀況,二是民主黨2024選舉結果。
近1年來大陸尋求與西方陣營「休戰」,主要是外資流出、外貿嚴峻,經濟壓力陡增,若大陸挺過經濟寒冬與債務危機,對美策略還是有改變的可能,若大陸經濟面臨更大困局,也會刺激其對西方轉趨強硬的可能;另一方面,拜登陷入「既要對中擺出強硬,又要維持美中溝通」的兩難,面對咄咄逼人的川普,民主黨2024若敗選,美中關係勢必推倒重來。因此,大陸經濟、美國大選的兩大變項,將直接影響美中關係,也將間接作用於台海。
再來看第二個原因,大陸對台灣選舉結果的冷靜觀察評估。如果說國台辦對「民進黨不代表主流民意」的論斷,還比較簡略的話,那麼新華社選後連續發表的《新華時評》、《駐點筆記》以及中新社對多位大陸權威台灣研究學者的採訪,則能更加具象化折射大陸高層對2024選舉結果的初步認知:民進黨陷入「雙少數」地位,不是最理想的結果,但也不是最壞的境地;台灣社會高達6成的兩岸和平民意,仍然是未來「和平統一」寄希望的對象。
大陸冷靜觀察評估
賴清德得票不過半、民進黨立委席次不過半,這讓大陸確信台獨絕非台灣社會主流民意,也讓大陸認識到未來民進黨執政面臨的掣肘。因此,大陸選前多次提及「和平戰爭選擇、繁榮衰退選擇」,或許會在「雙少數」政局影響下,做出一些調整。例如,ECFA早收清單優惠全部中止的「靴子」還未落下,顯然是在拿捏分寸。因此,大陸選後穩重定調、謹慎出手,除了有配合美中關係考量外,應該也是在思考「雙少數」局面的新作為。
最後看第三個原因,賴清德的暫時「安靜」。賴清德勝選之夜講話,多次暗示台灣民意「拒絕中國、脫離中國」,不可謂不強硬。但隨著拜登發聲不支持台獨、美國代表團訪台,賴清德未對兩岸關係發表強硬言論,甚至在諾魯斷交後,賴清德只是透過與友邦元首視訊會議作為「間接回應」,並未高調譴責北京。然而,檢視賴清德一直以來的政治言行,他對兩岸關係能「安靜」多久?並不樂觀。
選後兩岸關係未陡然緊張,背後的諸多因素都不穩定,誰都無法保證未來不會改變。但高達6成民意期待兩岸和平、反對民進黨貪汙濫權,希望過好日子,才是真正可以駕馭關鍵之所在,這也是大陸未來4年對台政策需要關照與圍繞的重心。鼓勵兩岸民間雙向交流,該恢復的恢復、該擴大的擴大,需要大陸更加自信看待與推動。
複雜多變的美中情勢之下,兩岸關係「靜」不下來,但也不應「僵」下去。正如台北寧夏夜市舉辦「科目三」比賽轟動全台,台灣民眾不怕「舞統」、希望交流,大陸何必要將恢復陸客、陸生與政治掛鉤?支持兩岸和平的6成民意,在台灣就像是熱鍋中的蒸汽,就差大陸主動揭開「鍋蓋」,恢復兩岸民間大交流了。(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