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倒數一個月,美中台「大三角」間的穿梭與對話不斷。前有習近平和馬英九及台灣青年的會面,後有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訪中,除為國務卿布林肯訪華鋪路,還罕見會見了在馬英九登陸行程中,扮演重要幕僚角色的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
美中頻對話 列入國台辦
習近平釋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四大主張,形同在堅持一個中國、反台獨底線之外,又拉出低主權意涵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打造與台灣溝通互動的新平台。習近平還在台灣選舉結果已定的現實下,宣示將採取更有利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憂慮海峽衝突的國際社會安心。
大陸官媒頻頻以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為重點,提示大陸社會,應以「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角度把握兩岸大局,澆熄內部民粹躁動的動機明顯,也為民進黨三連任背景下,如何打破兩岸僵局的探索,撐開思想與行動上的迴旋空間。
美中官員在各種場合就涉台議題交流或交鋒,並不罕見,但這次康達訪中,提出與國台辦接觸的訴求卻不尋常;這次陸方願意讓一般僅接觸新加坡等少數特定國家大使的國台辦出面,接待在台灣問題立場上和大陸激烈博弈的美國官員,格外引人思考。
這一安排,一方面凸顯中美外交溫度明顯升溫,互信不是問題,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動能猶存。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和大陸官方之間,已不迴避直接由各自權責官員出面,就台灣問題進行目標闡明、分歧控管、風險預警,或就潛在爭點先行照會、協商。
康達會見國台辦官員的安排,應與賴政權即將上台有關。雙方希望在對賴團隊政策方向的掌握和評估、美方祝賀團如何派遣及大陸回應的尺度、陸方在「馬習二會」後的對台方略如何推動執行等方面,能掌握對方的動態,以避免誤判。展望日後,這一類接觸是否會向常態化發展,深值台灣關注。
另一方面,AIT主席羅森伯格上任13個月內,罕見第五度來台;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美交流,返台後隨即又要赴陸,也頗不尋常。足見不論是美方與兩岸間的溝通或最大在野黨國民黨與美中之間的溝通,都算暢通而頻繁;且彼此都還能從對方口中,檢驗第三方的立場和籌謀。遍插茱萸中,唯有民進黨和北京的溝通仍然停滯,只能由他人代為說明和詮釋,更難免有偏差或焦點錯置之虞。
文化共同體 習近平放軟
放眼賴清德新政權,內定的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在學界期間,曾倡言所謂「和平三角論」,主張在經濟互賴和制度整合外,價值分享亦不應偏廢。由蔡英文提前宣布的內定外長的林佳龍,曾主張台灣對大陸,除須升高其動武成本外,亦應努力降低其對台容忍成本。在馬習二會之際,由賴清德主導的民進黨中央還呼籲大陸應在「對等、尊嚴」前提下與台灣執政黨展開交流對話,才能開啟兩岸良性互動新局。
民進黨既然向大陸喊話要求對話,就要有意願去斟酌對話的前提,處理對話的基礎問題。固然,短期內民進黨不會接受任何型態的「一個中國」框架;但諸如「文化共同體」、「民族共同家園」等概念,台灣社會未必拒斥,對賴清德念茲在茲的主權尊嚴,亦無明顯扞格之處。此外,賴清德若能論及與《中華民國憲法》意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陸委會設置現狀都符合的「兩岸互不視對方為外國」概念,對民共邊際性接觸的預熱和危局的管控都會有所助益。
在大陸方面的立場,「兩岸同屬一中、都是中國人」是內核;賴清德則欲抓住中華民國體制,當作與大陸「互不隸屬」的張本。在雙方主張的外延部分,諸如共同體、共同家園、華人世界、一家人等概念的對話探索和各自論述,並非沒有重疊之處。從不同基準線出發相向而行,亦有消解敵意,累積善意之功。
美國與中國大陸尚且能在激烈全方位較量中維持溝通渠道,防範競爭演化為衝突。民進黨比之美國,又豈能自安於溝通管道全阻之危境?(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