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Array

2024-05-26・Array
社評/民企再受青睞 爆發力可期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於山東濟南考察,召集多位企業家與專家會談,其中包括國企、民企、外企及鮮明主張私有化經濟的北大教授周其仁。不久前國務院公布今年度立法計畫,「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放在首位。中共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北京展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振民營企業信心的政策訊號具重大意義。

獲利成長 拉抬經濟

 大陸政策轉向訊號明確,去年7月決定鬆綁民企監管、推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31條」,隨後發改委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習近平在多個公開場合重申「兩個毫不動搖」,表明大陸經濟政策重心重新回到民企與民營經濟。

 大陸經濟歷經中美貿易戰、供應鏈移轉、加強監管與疫情封控等一連串衝擊,政策資源遠不如國企或央企的民企,多元氣大傷。公司營運、資金調度紛紛出現問題,三不五時傳出負責人跑路、公司倒閉等消息,在在重創民企形象與外部信心。

 即便如此,超過5000萬家民企,毫無疑問是大陸生產總值及稅收主要來源,提供最多工作崗位。特別是自去年一系列支持民企舉措公布後,在政策強力做多下,大陸民企慢慢找回信心,可望再次帶動營運及獲利表現,同時也拉抬經濟。

 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獲利7.69兆人民幣,年減2.3%,表現雖不盡理想,但若只看民營企業,獲利則是2.34兆人民幣,不僅高於國有控股企業獲利的2.26兆人民幣,年增2%也明顯優於整體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衰退2.3%及3.4%。若再把時間拉近到今年第一季,可以發現民企獲利成長幅度更大,高達5.8%,同期間國有控股企業則是衰退2.6%,顯見民企挹注及維繫大陸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民企在投資及進出口方面的表現也不遑多讓,2023年大陸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依舊低迷,不過若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製造業民間投資可是大幅成長9.4%。在進出口方面,2023年大陸有進出口紀錄的外貿經營主體首次突破60萬家,其中民營企業高達9成以上(55.6萬家),進出口金額合計約22.4兆人民幣,占整體進出口總值53.5%,年增6.3%也遠高於整體成長0.2%。2024年第一季這個數字更成長至10.7%,占比進一步拉高至54.3%。

降低干預 更能發揮

 數據足以證明,民企的不可取代性。隨著政策日漸發力與落實,民企信心也在加速回溫。在這樣的前提下,透過「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全力扶植並支持民企發展,是正確的方向。面對內外交織的經濟壓力,確實需要更多的增長點,來提振低迷景氣,超過5000萬家、活力充沛的民企當然是首選。

 另一方面,大陸正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民企的創新思維、技術能力及生產效率,普遍優於國企或央企。這也代表,若能把更多政策資源挹注到民營經濟體,勢將有助加速此一進程。從過往數據可知,民企不只對經濟具有強大拉抬作用,在技術創新及研發方面,更是貢獻良多。大陸工商聯統計,2022年大陸民企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有效發明專利數占整體比重均超過8成,其中前十大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民企多達7家,且獨占前兩名鰲頭,顯見民企創新能力之卓越。

 歷經40多年經濟改革,民企早已成為大陸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石。近年為整頓市場亂象,強化國家安全與社會分配,扶持民企路線出現轉折,但從本質上看,不會因而削弱民企的重要性,也無法改變民營經濟地位。一旦政策重心重回民企,其爆發力令人期待。

 不過,扶持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人為干預應降到最低,讓民企擁有更多自主性,才能徹底發揮其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法案制定與制度完善方面,如何兼顧民企與國企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縮小兩者落差,更是民企能否再度擔當大陸經濟領頭羊的關鍵。(旺報)